
前言:
“毛主席的雕像谁都不能动,你拆一个试试!”
这是在毛主席纪念堂前,一名士兵对面前的专家说的话,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士兵脸上写满了严肃,一副不容置疑的架势。
当初为了纪念伟大领袖为国家、为人民做出的贡献,所以将毛主席的遗体进行了永久保存。
为了让后人不忘毛主席的付出,还建立了毛主席纪念馆,工人还为毛主席精心打造了这座雕塑。
那么这位专家究竟有什么打算,他为什么要提议将毛主席的雕塑拆除?这位士兵又有多大的底气,敢说出这样的话呢?
毛主席离世后
1976 年是中国农历龙年,伟大领袖毛主席溘然长逝,在场的所有人都哭得泣不成声。
1976 年9月8日晚,华国锋发现毛主席停止呼吸后,强忍着心底的悲伤,立即在中南海住地202室召开政治局会议,紧急磋商治丧事宜。
9月9日凌晨4时左右,汪东兴哽咽着告知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副主任徐静,毛主席离世的消息。
这次请徐静的团队来,是因为要让全国各族人民瞻仰主席遗容,所以必须进行遗体保护,时间15天左右。
刘湘屏和徐静观察过主席的遗体后,得出结论:
如果只是要遗体不腐烂,他们是十分有经验且有把握的,可是毛主席的遗体除了不能腐烂还要栩栩如生,能够让人民群众瞻仰,那只能探索着去做,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但是他们愿意尽全力去试一试!
10日下午,徐静与小组成员重新测量了毛泽东遗体的尺寸。
红都服装厂的师傅们也加急赶制出了两套中山装,一套为深灰色,另一套为浅灰色,经过中央领导同志商议,最终为毛主席穿上了浅灰色的那一套。
理发师为毛泽东重新梳理好头发,北京医院病理科马燕龙技师为毛泽东作了细致的化妆整容。
9月11日凌晨3时,防腐小组的几位同志跟随护送毛主席遗体出中南海的人员,一起来到了人民大会堂,众人都开始为吊唁活动紧张地忙碌。
吊唁正式开始后,群众在大会堂内悲痛默哀,华国锋等人则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召开会议,详细探讨了遗体防腐处理问题。
活动结束后,经过多天的反复研究,决定为毛主席打造一口“水晶棺”,这样一来就能够更好地保存遗体。
可是水晶棺制作完成后,新的问题又来了,毛主席的遗体该置于何地保存呢?
1976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多次召开会议,终于作出了一个大家一致认同的决定---建立毛主席纪念堂。
纪念堂的落成
毛主席与世长辞后有人提出,应该像北京大学校园的斯诺墓一样,在风景秀丽的地方为毛主席立一块洁白的石碑,朴素而肃穆。
不过中央还是认为毛主席不能埋葬,虽然他已去世,但要 让世世代代的人民群众永远能够看到他才行。
在研究选址的问题上,曾有人提议在故宫午门前面,把午门拆掉或是建在瀛台。
但瀛台在中南海,中南海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办公的地方,在办公之地选址造纪念堂,似乎不太不合适。
最终决定将毛主席纪念堂建于天安门广场,在纪念碑与正阳门的正中,也就是原中华门的位置。
在确定好位置后,中央又召开了一次座谈会,就是关于群众对毛主席的瞻仰问题,毕竟毛主席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必须要让后人都有机会看到他。
所以决定在纪念堂放上一座毛主席的雕塑。
1976年11月上旬,上海市文化局收到一封信函,要上海油画雕塑院派两名优秀的雕塑家参加毛主席纪念堂雕塑创作工作。
当时韩福裕邀请到了中央美院、鲁迅美院、广州及上海油画雕塑院、北京建筑艺术雕塑工厂等八家单位的20多名雕塑家组成工作小组。
大家一致认同,为毛主席打造一座坐像雕塑。
时间紧、要求高、任务重,所有人在工作的过程中都怀着对毛主席无比崇敬和爱戴之情,他们废寝忘食、全力以赴、迅速且精细地加紧赶工。
进京后三天内,每人都拿出了25厘米高的橡皮泥毛主席坐像构图稿,众人毫无保留谈自己的意见和设想,然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得出了四份方案稿,又连夜做出了样板送中央挑选。
1976年12月中旬,毛主席的坐像雕塑终于经中央审定完成。
在制作的过程中,他们着重研究了毛主席的外貌特征,以及神态细节,既要保证毛主席威严,又不能丢失主席表情的生动。
1977年5月4日,仅仅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毛主席纪念堂便以高质量的规格正式竣工。
在毛主席逝世一周年前夕,纪念堂内外装修、设备安装、室内布置也全部就绪。
1977年8月18日,人们将水晶棺移到纪念堂中, 20日,毛主席的遗体也进入了纪念堂。
11月,雕塑也终于赶制出来。
看着纪念堂终于罗成,毛主席的雕塑完美完成,毛主席的遗体也按计划得到了妥善的安置,人人都以能为纪念堂建设出一份力而感到无上荣光。
可是万众一心,废了好大的劲才做成了毛主席庄严的雕塑,可没想到几年后却遭到了专家的质疑,要将主席的坐像拆除!
毛主席雕塑
关于毛主席的一切,所有人都希望做到尽善尽美,无论是纪念堂的建造还是坐像的研究和雕刻过程,大家都是尽全力去做到最好。
但毕竟大家都想要尽快将毛主席安置妥当所以工期紧了一些,因此在任务完成后,大家都没有离开,而是认真观察还有没有修改的空间。
起初纪念堂大厅中央的毛主席坐像方案,中央选定的是双腿交叉的雕像形象。
后来纪念馆内的“红太阳”图案,换成了祖国大地。
于是大家对毛主席雕塑的形象见解便产生了分歧,有人认为交腿像生动、亲切。
但专家却认为与纪念堂庄严肃穆的氛围不够协调,而且纪念堂落成后,除了全国人民,外国首脑和外宾也会前来纪念堂,毛主席这样交腿坐于祖国大地显得不合适。
但是当时纪念堂雕塑创作组的管理人员韩福裕,也就是周总理的警卫员,当即否定了专家的意见。
因为主席的汉白玉坐像重好几吨,施工必须用大吊车,还要拆门破墙,停止瞻仰活动,不仅难度大,兴师动众影响也很大……
后来他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在坐像周围放鲜花把交腿部分遮掉,坐像在鲜花簇拥中,这样还能与后来换成的祖国大地的背景遥相呼应。
韩福裕见大家都没有意见,于是一刻也没有耽误立即将这个想法上报给中央,最终得到了中央的肯定,不久后便安排采纳了他的想法。
结语:
纪念堂作为对毛主席的深刻纪念和敬意的场所,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毛主席的一生都在为人民谋幸福,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革命和建设事业,这份坚定的信仰和无私的精神,而对于毛主席的深切纪念和敬意,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共同拥有的情感和信仰。
因此无论如何,它都承载着人们对于主席崇高的敬意,更是寄托着人们坚定不移的爱国信仰和对于中国未来的美好期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