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2日,记者从重庆市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改革新闻发布会获悉,按照国家关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改革的统一部署,《重庆市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实施细则》将于2024年1月1日起执行。
什么是职工基本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为什么实施?
解决个人账户"有病的不够用,没病的没发挥作用"的现实问题
"职工医保基金由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两部分组成。按现行政策,统筹基金主要是保障参保患者大病住院、门诊特病的支出,而个人账户主要用于参保患者在普通门诊和药店购买药品医疗器械等等的支出。"重庆市医保局副局长仲姝婕表示,门诊可提供的医疗服务范围在不断增加,而且门诊可以提供的医疗服务范围增加、服务功能明显加强,以及随着老龄化的加快,现行的职工医保制度基金效益发挥不充分、难以满足群众门诊看病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老年患者门诊就医频次增加、门诊费用明显加重,却不能通过医保统筹基金报销减轻他们在普通门诊的医疗负担。
因此,为了提高职工医保基金共济保障能力,解决个人账户"有病的不够用,没病的没发挥作用"的现实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在2020年和2021年就职工医保门诊共济改革先后作出决策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提出"改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
仲姝婕介绍,重庆对此项改革任务也作出了具体安排,此次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改革,就是将普通门诊费用由过去单一的个人账户支付调整为由医保统筹基金报销和个人账户支付相结合这样的一个办法。这个机制的建立,将大大减轻多病患者、大病重病患者、门诊慢特病患者在门诊就医的个人支付医疗费用的负担,同时进一步提高了职工门诊保障待遇水平,完善了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仲姝婕表示,重庆市职工医保的参保人员,不论是单位参保人员还是灵活就业人员以个人身份参加重庆市职工医保,不论是在职人员还是退休人员,都属于这次改革的对象,都可以享受门诊共济保障待遇。
改革后有哪些变化?
"一增加、一调整、一延伸、两扩大"
据介绍,重庆市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改革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归纳起来就是"一增加、一调整、一延伸、两扩大"。
"一增加":建立普通门诊统筹保障机制。将普通门诊医疗费用纳入医保统筹基金报销范围。符合医保规定的费用门诊报销比例为: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60%、三级医疗机构50%,退休职工在此基础上增加10个百分点。报销起付标准在职人员200元,退休人员100元;年度最高支付限额在职人员为3000元/年,退休人员为4000元/年。
"一调整":调整个人账户计入结构。在职职工个人账户调整为:个人每月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仍然保留在个人账户当中,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则计入统筹基金,建立普通门诊保障机制。
随单位参保、灵活就业人员以个人身份参加二档参保退休人员个人账户调整为:由统筹基金定额划入,70岁以下退休人员划入105元/月,70(含)岁以上退休人员划入115元/月。
"一延伸":将统筹基金支付延伸到符合条件的定点零售药店,参保人除了在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可以持医疗机构外配处方在定点零售药店结算购药,符合规定的费用也纳入统筹基金的支付范围。
"两扩大":扩大个人账户使用范围,个人账户在家庭成员之间可以共济使用;具体来讲个人账户除了可以继续在定点医疗机构或定点零售药店按规定使用外还可以用于配偶、父母、子女参加城乡居民医保等的个人缴费以及退休人员本人的职工大额医疗互助保险缴费;扩大门诊保障病种,将普通门诊发生的不属于门诊特病的病种纳入门诊统筹保障范围。
上游新闻记者 张皓 摄影 邹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