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云】9.9元体验2万分钟实时音视频通话,支持1对1或多人音视频通话,单房可支持300人同时在线,10万人同时观看;全平台互通高品质通话

  在现在许多关于抗战的影视剧中,经常会出现八路军将士和日军拼刺刀的情节,而且我军官兵的刺杀水平还不低,经常能够以少胜多,杀敌无数。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今天帝哥就来给大家说说抗战时我军和日军进行白刃战的真实情况。

  我军和日军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白刃战是在平型关之战。尽管此战我军取得了大捷,但我军在占据有利地形、对日军发动伏击的前提下,115师的精锐部队仅与日军的二流部队打出了大约1∶1的伤亡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军的刺杀水平和日军相差太大,我军在向日军发起冲击后,在白刃战中伤亡太多。

  装备刺刀的我军战士

  一位叫王汝林的老八路曾回忆说:“第一次我刺鬼子,鬼子一拨,我的虎口都给撕裂了,枪给挑飞了。”要知道王汝林曾练过少林武术,他面对日军尚且如此,其他战友就更易吃亏了。开国上将杨成武后来也曾说过:“日军的体力好、技术好,我军在白刃战中损失甚大。”

  可能有朋友会问,我军在红军时期因为缺少枪支弹药,经常会以大刀长矛为武器作战,也非常重视格斗和刺杀的训练,按理说刺杀的水平应该不低啊,怎么会拼刺刀拼不过日军呢?

  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我军缺少刺刀。刺刀是刺杀最基本的装备,但它的构造非常复杂,有弹簧、固定锁、刀鞘等需要加工的零件,稍有偏差就装不上,这对当时中国的一般工艺水平而言,要批量生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抗战前我国曾大量从比利时采购刺刀,但仍然远远满足不了部队的需要。

  刺刀

  曾有人进行过统计,日军在二战期间共生产了680余万把刺刀,几乎能做到每个士兵人手一把。但八路军的刺刀就少得可怜了,据统计,1938年1月,129师已有29162人,但仅装备刺刀444把、马刀172把,这严重损害了我军肉搏战的效能。129师769团在夜袭阳明堡的战斗结束后,在给八路军总部发去的电报里说:

  肉搏时,我只以手榴弹杀敌,我战士用脚踢敌,缺少大刀、刺刀。

  我们再比较一下我军和日军刺刀的长度:日军的拼刺步枪是三八大盖,加装刺刀后长度为1.801米(枪身1.276米+刺刀0.525米);我军的拼刺步枪主要是中正式步枪,加装刺刀后长度为1.685米(枪身1.11米+刺刀0.575米),两者相差超过10厘米。在战场上,一寸长一寸强,刺刀的长度不够,也让我军在白刃战中尽显劣势。

  第二个原因是日军的刺杀技术非常强。日军受武士道精神的影响,视白刃战为最能表现血性的作战方式,所以他们并不怕和我军拼刺刀。日军步兵也非常重视刺杀技术的训练,他们在早晚点名后都要练习枪剑术,而且日军的拼刺技术简单凌厉,非常实用,攻击点全部针对人的心脏、肝脏等,杀伤力非常强。

  白刃战非常消耗体力,这与士兵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分不开的,日军补给良好,营养充足,自然有足够的爆发力做刺杀动作;而我军的给养一直十分困难,官兵们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在和日军拼刺刀时,体力也处于下风。

  肌肉发达的日军

  所以可以这么说:我军在白刃战中“器不如人,技不如人”。但为了对付日军,我军也想了许多办法。

  一是合力对敌。我军在和日军一对一时往往不是对手,但我军具有人数优势,自然要充分利用,所以白刃战时,往往时三五个战士对付一个鬼子。

  曾有老兵这么回忆我军合力对敌的情景:

  拼刺刀时相互配合,抗住其他鬼子,局部形成2打1或3打1。其中一人佯攻,其他人突刺,突刺的人一定要坚决。一次有个鬼子队长被我们围住,这家伙举着指挥刀,嘴里啊啊地大叫要劈我。我假装进攻,而且装得很像。他很紧张,注意力都在我这儿,突然被侧方我们的战士一刺刀捅得蹲下了。等解决完其他鬼子后,我捅死了这鬼子官。

  二是不断地训练提高。1939年年初,八路军总部连续发出整军训令,白刃战训练受到了各个部队的重视。1939年3月,在冀热察根据地开展的练兵中,每人每天要练突刺几百下,到后来官兵们胳臂肿的都拿不住筷子。

  我军进行刺杀训练

  我军还特别注意实战化训练,陈赓就曾要求部队“必须以真枪在野外不平地形或山地练习刺杀,不能停留在基本教练上面”。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训练,我军官兵的拼刺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

  三是装备红缨枪。杨成武经过多次研究总结,说出了这么一段话:

  我们的刺刀容易折断,刺倒一两个人后,刀尖折回去不能使用,今后建议军区工厂设法改良刺刀,今后每个班多配一根长矛。带短枪的干部每人可以带一根,在白刃战中长矛相当有效力。

  杨成武

  杨成武的建议很快得到了上级的采纳,此后八路军的很多部队都装备上了红缨枪。红缨枪,顾名思义,枪身前端有一束红樱,是为了防止枪头刺中人体后血顺着枪杆流下,使枪身湿滑,难以握持发力;枪杆是由白蜡树杆制成,韧度很好;枪头为铁制枪头,易于打造。

  红缨枪有以下几个优势:其长度一般为2米左右,在长度上比日军加装刺刀的步枪更有优势;红缨枪不需要大幅度挥舞,更便于多人协同作战;使用红缨枪只需要有一定的臂力即可,不需要高超的武艺,适合主要由农民子弟组成的八路军;更重要的是,日军此前从未见过红缨枪,他们误以为这是我军的“新式武器”,经常在战场上被唬住了。

  在1939年2月的一次战斗中,叶成焕的772团用红缨枪配合刺刀大败日军,并抓获了一名被红缨枪刺伤的日军俘虏,此人心有余悸地称:“你们的武器配备好,这长剑真厉害。”日军口中的“长剑”,说的正是红缨枪。

  红缨枪

  不过红缨枪也有着自己的致命缺陷,那就是它的木制枪杆很容易被日军的刺刀斩断,那时战士立刻会陷入赤手空拳的境地,所以当我军的装备改善以后,就逐渐淘汰了它。

  四是利用一些“非对称战术”。日军为了显示自己的武士道精神,在进行白刃战之前,都会先将枪里的子弹退出来。我军便根据这点设计了许多战术,如集中所有的弹药给一把机枪,引诱日本人搞白刃突击,在他们挤成一团冲过来的时候突然扫射;又比如拼刺刀的时候在枪里留一发子弹,等到日本人冲到面前几米的时候来一次齐射;再比如拼刺的时候开抢打鬼子的大腿等等。

  开国少将吴效闵就曾对官兵们说:“和鬼子拼刺刀,你先用枪撂倒几个,再给小鬼子来个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别和野兽讲规矩。”

  1940年成为了抗战的分水岭,从这一年开始,日军陆续把在华战场上的老兵抽调到其它战场,而以新兵进行补充,日军拼刺刀的能力开始逐渐下滑,而我军经过几年的训练,战斗力稳步提升,到抗战后期,我军在和日军进行大规模的白刃战时,也能不落下风了。

  装备刺刀的我军官兵

  比如在1944年9月2日的山东沂水葛庄伏击战斗中,鲁中军区的“刺杀优胜连”1团5连率先向日军发起冲锋,以100多把刺刀对日军的100多把刺刀,没几分钟,50多个鬼子就成了刀下鬼。仅一天半,500多鬼子和400多伪军全部被我军歼灭。这场战斗的胜利,正是八路军白刃战战术进步的真实写照。

  相信大家从这篇文章中,也能看出当年抗战的不易,文章的最后,让我们向当年和日军浴血奋战的我军将士致敬!

内容分享:
【腾讯云】云服务器、云数据库、COS、CDN、短信等热卖云产品特惠抢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