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俄乌战争即将打到第二个年头时,这场战争的转折点终于来了。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俄军此前成功在位于顿涅茨克市以西的马琳卡升起了俄罗斯国旗,这标志着俄军基本上控制了这处乌克兰东部的战略要地。
在俄军取得大捷后,现在不是普京担心北约入侵,而是欧洲害怕俄军乘胜进攻。
乌克兰与西方陷入颓势
不得不说,俄军之所以将俄乌战场的主动权重新夺回,与泽连斯基犯下的一系列愚蠢决策有很大关系。
在2023年春季的巴赫穆特战役中,泽连斯基一意孤行,为了向西方证明援乌价值,拒绝听从乌军指挥官们从巴赫穆特撤军的请求,这导致乌军的精锐部队一批又一批地葬送在“巴赫穆特绞肉机”之中。
而在2023年夏季乌克兰发起的扎波罗热大反攻中,泽连斯基盲目乐观地将积攒了大半年的军事资产全部押上赌桌,企图依仗北约援助的先进武器装备打开局面。
然而事实证明,乌军在白白付出数万人的伤亡后,却连俄军“苏罗维金防线”的第一道防线都无法突破,这让乌克兰与西方的士气都遭遇了沉重打击。
随着秋冬季来临,乌克兰现在仅存的军事资源都已经被消耗殆尽了,而且就连西方也开始质疑援助乌克兰的价值。
祸不单行的是,10月份巴以冲突的爆发转移了美国的视线,美国需要将更多的资源投入支援以色列的项目上,这标志着乌克兰最大的幕后金主已经萌生退意。
据美媒《纽约时报》报道,美国白宫近期承认,援乌资金即将在2024年前消耗殆尽,剩余不到10亿美元。
尽管拜登还不死心地企图追加援乌资金,但坚决反对援乌的共和党可不是那么好商量的,拜登的新一轮援乌方案很难获得通过。
当美国的援乌资金耗尽,援助乌克兰的重担就压到了欧洲身上。然而,欧洲真的能撑起对乌军援这面大旗吗?这是值得怀疑的。
虽然前些天德国、英国以及一些北约政客还在大放厥词地表示:
“我们支援乌克兰的信心不会发生任何动摇。”
但美媒《华尔街日报》却揭穿了欧洲各国的寒碜家底:
德国的弹药库存只够前线乌军消耗2~3天;
英国自己库存里的坦克只有150余辆,大口径重炮更是只有20多门;
就连一向以军工闻名的法国也好不到哪里去,库存的大口径重炮不足百门;
至于丹麦、捷克、罗马尼亚这些小国,即使集全国之力都未必足够俄乌前线一天的弹药消耗量。
对此,《华尔街日报》明确指出,现在的欧洲根本没有能力为乌克兰提供足够的军事援助,如果美国停止介入俄乌战争,那么乌克兰和欧洲唯一的可选项就是屈服于俄罗斯的军事压力下。
因此,《华尔街日报》认为美国不应停止对乌援助,否则这将有可能成为整个北约分崩离析的起点。
俄罗斯越战越勇
不过,与乌克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俄罗斯却越战越勇,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俄罗斯国防部发言人科纳申科夫表示,相比2022年的情况,俄军今年以来的伤亡人数与装备损失数量都出现了大幅降低的趋势。
这既有乌军逐渐无力再战的原因,也有俄军战斗力明显提高的原因,许多一线士兵与指挥官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
而这点也被西方智库予以证实。据美国战争研究所(ISW)出具的报告显示,俄军从2023年7月起伤亡数字就在快速下降,从日均伤亡300余人下降至200余人;
而在此后进入秋冬季后,随着乌军攻势变得进一步疲软,俄军日均伤亡更是下降至了170余人。
这已经明显低于乌克兰军队的伤亡情况。
对于这点,ISW认为主要是由于俄军的武器弹药产能已经可以跟上前线部队的消耗,这让俄军的重火力优势得到了更充分地发挥。
此外,由于乌克兰始终无法改善制空权的缺陷,因此俄空天军可以运用各种远程精确导弹打击乌军聚集地,一旦防空系统未能拦截成功,那么只需一枚导弹就能给乌军带来重大损失。
目前俄乌两军正在激烈交战的地区位于顿涅茨克东部的阿夫迪伊夫卡(Avdiivka)地区,俄军在这里集中了大约10~15万有丰富经验的重装部队进行围攻,而乌军则凭借修建多年的坚固工事顽强抵抗。
不过,有报道称乌军总司令扎卢日内曾请求泽连斯基从此处撤军,但这次又遭到了司机的拒绝,这让不少人怀疑乌军要重蹈巴赫穆特战役的覆辙。
不得不说,这场俄乌战争打到现在,过去一些还替俄罗斯捏把汗的军迷们或许显得有些杞人忧天了。
事实证明,西方对乌克兰的援助终归是不可能无限量供应的,而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的实力差距也是西方援助无法弥补的。
如果说过去有人替普京担心北约入侵俄罗斯,那么现在看来,更需要担心的反倒是欧洲自己。
参考资料
【1】俄方负责人称:俄军取得“显著推进” 上观新闻
【2】“援助陷入停滞”,乌克兰沦为美国政治“牺牲品” 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