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云】推广者专属福利,新客户无门槛领取总价值高达2860元代金券,每种代金券限量500张,先到先得。

华人星光原创

作者:华人星光

前段时间,

曾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

被媒体称为,

“中国院士第一案”的审判,

终于尘埃落定。

法院查明的事实触目惊心,

李宁,

头顶“中国最年轻工程院院士”、

中国动物克隆体系领军者”光环,

却贪污科研经费3756万余元

判处有期徒刑12年。

满腹学问,大好前程,

却误入歧途,尝铁窗滋味,

世人不胜唏嘘,

恨一声贪念,叹一句可惜!

世间财富迷人眼,

有人深陷其中铸成大错,

而有人,

却视若无睹挥金如土!

就在刚刚发生了一件事,

一位身份惊人的中国老院士,

拿出了一笔,

令人泪目的财富……

他叫,沈世钊。

他是一个,

遍尝人间千般疾苦不幸的人。

生逢战乱,

他处于一个不幸的年代,

缺衣少食,

岁月的蹂躏令他骨瘦如柴。

七岁那年,

他又遭遇不幸的失去,

父亲感染风寒却无处医治,

丢下孤儿寡母撒手人寰。

家国的苦难,

如一座大山压在他的肩上,

可是这个刚强的少年,

他既没因世间疾苦而怨天尤人,

更没因幼年丧父而一蹶不振。

他只有顶天立地的满腔热血,

为一个国富民强的未来而奋斗!

新中国成立后,

他考上了同济大学结构工程系。

工程建设,是祖国的基业,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

东北是重点建设地区,

沈世钊同一批热血青年一起,

离开了江南鱼米之乡,

坐了三天三夜火车,

奔赴冰天雪地的北疆。

这一去,山高水远儿难回,

从此江南在梦中。

1956年,

国家喊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

组织上分配工作,

有人去了江南水乡温婉富饶,

有人去了大上海繁华锦绣,

沈世钊哪里都没去,

他就守在这酷寒难耐的东北,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是我一生的志向。

那时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还没有成为一流理工强校,

沈世钊来到这里,

决意“开疆拓土”。

哈工大老校长说,

哈尔滨是个天气最冷、

待遇最低、

生活最苦的“三最”地方。

可即便是如此,

依然挡不住青年炽热的心肠!

那年的哈工大,

荒草丛生,筚路蓝缕,

师资薄弱,科研空白,

那年的沈世钊,

同800余名年轻人并肩站在一起,

他们平均年龄20来岁,

承担起哈工大全部教学科研任务。

奋勇开拓!绝不退缩!

世人给这批“倔骨头”,

起了个气冲霄汉的名字:

哈工大八百壮士。

倾洒十年岁月,

拼尽青春年华。

沈世钊他们,

为哈工大创办了24个新专业,

创设了一批新兴学科。

正因这样的匍匐背负,

才有了后来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这所被誉为,

“国防七子之首”的高校。

十年哈工大,百年泽后人,

如今支撑起中国国防基业的,

是源源不绝的高等人才。

而这样的人才,

就是沈世钊他们那一代人,

舍了风光大好的前程,

留在贫瘠荒芜的地区,

甘愿“牺牲”了自己的年华,

为后世拼来的!

1978年后,沈世钊,

成为国内有名的木结构专家,

但时代的变故,

让他不得不扭转人生方向。

当时中国木材资源越来越匮乏,

国际钢铁市场备受青睐,

钢结构领域成为新兴的学科。

沈世钊已年近半百,

眼看就要退休颐养天年,

为了一句国家需要,

他和年轻时一样毫不犹豫,

就投身于“大跨空间”结构研究。

大跨空间结构,

是指横向跨越60米以上的,

三维受力的各类结构,

多运用于运动场馆等,

大型公共建筑。

这个技术,

是衡量一个国家建筑水平的,

重要的标志,

哪个国家大跨空间结构做得好,

一定程度上代表了,

在建筑学术上国家的颜面。

事关家国尊严,

作为我国在该领域的创始人、

奠基者,

沈世钊再次踏上万里拓荒之路。

这一次,他的出手,

令举世皆惊!

1982年,

沈世钊参与设计吉林滑冰馆,

那会没有计算机,

所有涉及到结构、

设计的天量计算,

他全部靠手写计算完成。

这个滑冰馆后来成为,

中国短道速滑名将的诞生地,

从老一代的王春露、周洋,

再到武大靖、

韩天宇等短道速滑选手,

都曾在这块冰场上,

留下比赛和训练的印记。

2004年,他参与设计了,

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

会展中心跨度达到了128米,

是当时,

国内张弦桁架结构项目中,

跨度最大的一个。

2008年,中国举办奥运会,

作为主会场的鸟巢,

成为一张亮丽的中国名片。

它奇异的外观和构造惊艳世人,

同时,

它的屋顶是世界最大可开启、

滑动式屋顶,

被称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

而这样的大手笔,

沈世钊,

正是背后的参与评审人之一。

八年后,一件大国重器,

真正令沈世钊名扬世界!

它,就是中国的超级天眼。

超级天眼,

指的是大型射电望远镜,

当年“天眼之父”南仁东,

放弃高薪从国外归来,

赴汤蹈火就为了这件事:

让中国拥有天眼。

这个项目,

是中国天文界史无前例的,

历经12年选址,3年讨论立项,

这么耗费时间又宏大的项目,

一开始就遇到了巨大的危机。

索网创新的实验失败了,

是原材料有问题?

还是制作工艺的问题?

这样的创新在世界上是第一次,

根本没有任何经验可循,

因为建设过程中,

索网既要受力,又要变形,

市场上可采购到的光缆,

最高大概可以弯折1000次,

与这一宏大工程,

所需光缆的弯折次数相差60倍。

就连国外也没有这么先进的技术,

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挑战。

大国重器,谁能成之?

众人束手无策之际,

万幸有个沈世钊!

他带着团队进行了,

“天眼”主动反射面索网结构设计,

从预研到最终完成方案,

整整打磨了八年。

这活要做到什么程度?

沈世钊说:

“天眼有300个抛物面,

精度不能超过5毫米,

风一吹它就动,

一动就好几厘米,

既然我们接任务了,

必须做到完美,

不光做成,而且要做好。”

2016年,

“超级天眼”正式落成问世,

这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

世界最大口径、

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从理论上说,我国的“天眼”,

能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

这个距离接近宇宙边缘。

而之所以它能看得这么远,

有一项全球首创的技术,

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就是沈世钊和团队所完成的,

主动反射面索网结构系统,

这个系统,

是“天眼”的三大自主创新之一。

7000多根钢缆织起的这张巨网,

是世界上跨度最大、

精度最高的索网工程。

出手必是大作,也是佳作,

功勋如此卓越,

沈世钊一次次荣光加身,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获得国家科学进步大奖。

知乎上有人问,

国内做大跨结构的牛人里,

谁最厉害?

答案毋庸置疑,

最厉害的那个就是沈世钊。

如此大牛,

院士头衔,声名显赫,

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却是:

做学问,首先是做人。

过去很多年,

干土木的都是名利双收,

可在沈世钊眼里,

这些身外之物都是云烟粪土。

曾在长达19年的时间里,

他不为自己求报一个奖项,

事了功成,分文不取。

不要钱也就罢了,

他还要往外掏。

就在前几天,

90岁的沈世钊,

给哈工大捐了自己的积蓄:

300万元。

鲐背之年,

他希望能为土木工程人才培养,

再尽一份力量。

这笔钱也许数目不多,

可它的由来,

却是令人泪目不已。

他的学生们说,

沈院士的上衣穿了有20年了,

裤子也有30年,

他家里的用具,

甚至可能都有用到70年的,

像老式的缝纫机,

掉漆的书柜,

这些老先生从来不舍得扔,

不舍得换。

沉甸甸的三百万,

就是他一辈子这么一分分的,

省吃俭用艰难存下来的,

对自己近乎吝啬,

对他人无比慷慨!

因这般的淡泊名利君子端方,

世间风骨常在,

所谓人间巨星,莫过于此。

道无形,

却经风雨传千载,积如山重;

师淡泊,

皆是尘灰披两肩,备受人尊。

沈世钊这位中国的大先生,

不仅有满腹大学识,

报国大技艺,

更有做人大品格,

泱泱无私的大爱担当!

我们敬佩这样的国之巨星,

他是值得所有人知道的,

真正了不起的中华脊梁!

内容分享:
【腾讯云】即时通信IM接入AI服务,高效构建智能聊天能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