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句俗语:“嫁人不嫁凤凰男,娶妻不娶扶弟魔。”
意思是,但凡惹上这两种人,大概率不会幸福。
可现实中,就有这样的妹子,她被称“扶弟魔天花板”。
她拼命工作12年,攒下100万辛苦钱,最后给弟弟买了房,还离了婚。
网友哀其不不幸,她却甘之如饴。
她是谁?为什么会这样?
01
不久前,有位安徽的姐姐引起网友的热议。
原因是,她33岁,单身,卖饼12年,攒下100万,给弟弟买房。
这位姐姐来自安徽,叫潘小芸,她是卖烧饼的。尽管已经有了两家分店,她仍然事必躬亲。
每天早上不到4点起床,忙到晚上打烊,往往都要到11点多。
普通人这样忙上一周,都会吃不消,她却坚持了12年。
可在她看来,只要能赚钱,这都不算什么,她也喜欢忙碌的感觉。
在这种高压的工作下,她每个月都能挣10万余元。但她不花钱,也不给自己添置新衣服。
每个月,她都如数将钱交给父母,因为,在弟弟结婚时,就有钱为他买套房。
她为什么要攒钱给弟弟买房?她弟弟身体有残缺、或有什么疾病吗?
并没有,她弟弟只比她小几岁,身体健康,大学毕业后还学会了修车的手艺。
无论怎么看,都不至于饿死自己。
可是,潘小芸担心弟弟在外面工作不行、会吃苦,还把自己苦心经营的店,给了他。
听到这里,是不是大受震撼!她这样,会有男人敢娶吗?
其实,她也曾有过一段婚姻,夫妻俩一同经营烧饼店,并且还有一个可爱的儿子。
后来,由于她父亲病重,作为家中长姐,她需要照顾父亲,同时也要承担弟弟妹妹的学费和生活费。
时间久了,老公那边颇为不满,最终,以离婚收场。
离婚后,潘晓芸也没有多难过,而是继续打理烧饼店。凭着她的努力和不怕辛苦,她也攒下了百万元的存款。
后来,父母年纪大了,家庭的重担全都在潘晓芸身上,她对弟弟也格外关心。
据悉,此前弟弟的车,她也早已买好了。
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弟弟好了,我父母才好,父母好了,我们一家才会好。
网友一片热议,有人说她,照顾家庭和弟弟,是个有责任感的好姐姐;还有人说,遇到这样的女人赶快躲。
我细细看下来,却觉惊悚。
她曾有个儿子,却在言辞中未提及儿子半分,为人姐的责任感大过“为人母”吗?
反观弟弟,年轻健康,还有修车手艺,她却强行向弟弟“投喂”帮助。
可是,她还有个妹妹啊!她对妹妹提供了什么帮助吗?
她在讲述时,神采奕奕,而且,能感觉到她为此的骄傲与发自肺腑的幸福。
可是,这反而是最悲哀的地方。说明“扶弟”这件事已经长进她的血液里,是心甘情愿、是理所应当、是使命!
为什么会这样?
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两个被说烂的词-“原生家庭”、“重男轻女”。
她在这样的家庭成长,于是,便要继承这种“精神”,把它发扬光大。
02
这样的姐姐不少。
前几天,看到一个“极品扶弟魔”的视频。
桥桥是家里的姐姐,她还有个弟弟。
从懂事起,桥桥就时常被父母洗脑:“弟弟最小,你是姐姐,凡事要让着他,好的也要紧着他先来。”
桥桥一直在捡弟弟剩下的。
但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一直听话照做。
小时候,弟弟就是家里的宝贝疙瘩,吃穿用度,都是名牌。
桥桥工作后,工资也全部交给父母。父母说,要攒下来给弟弟买婚房,这是作为姐姐应该要做的。
再后来,桥桥嫁给了李强,没有陪嫁就罢了,父母还管对方要了二十万元彩礼。
如果到这里结束,桥桥也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可是,婚后父母仍要求她,提供1000元生活费给弟弟。
其实,她父母每个月会给弟弟1500元,再加上姐姐给的1000元,弟弟在大学里过得很阔气潇洒。
自己买名牌就算了,还跟同学攀比,还交往了花钱如流水的女朋友,根本不够花。
而他仍然不知道节俭,每次没钱,都向姐姐伸手。因为,他觉得是天经地义。
不久后,桥桥怀孕了,便辞职在家。桥桥公婆也把所有积蓄都给了他们,加起来有50万元。
李强也为即将当爸爸而开心,直接把50万元给她保管。
就是这个决定,令他日后后悔万分。
两年过去后,李强的母亲忽然患上胃癌,需要马上手术。
他马上跟桥桥要存款,却得到了一个五雷轰顶的消息。
桥桥背着他,把家里所有的钱都给了弟弟,现在卡里只有几千块。
家里所有的钱,包括这两年,他工作辛苦攒下的钱,全部加起来超过70万元。
他气得两眼充血、攥紧的拳头关节卡卡作响。
桥桥却振振有词:“那是我亲弟弟啊,我不帮他,谁能帮他。我们是一家人啊!”
面对如此没有是非的妻子,他果断提出了离婚。
03
弟弟被扶得久了,自然很难再站起来。
而这时,父母年纪大了,靠不住。嫁出去的姐姐,嫁一送一,白捡了个姐夫。
不靠白不靠,靠了就全要。
关键是姐姐还一直看不清这背后的真相,只知道“他是我的弟弟,我不帮谁帮啊?”
最后,落得个离婚的下场。
闻者都不会替她伤悲!
所以,但凡结婚后,仍然心心念原生家庭,不以小家为重的扶弟魔,大概率很难圆满。
特别是举全家之力,去扶一个不急气的弟弟,那就是主动割脉献血,太要命。
只有以小家为重,与原生家庭保持亲密关系,但彼此独立,才能收获稳稳的幸福。
立娟出生在农村,虽然也有个弟弟,但与其他人不一样。
父母并没有向她灌输“凡事以弟弟为先”的观念,但她知道父母偏袒弟弟更多。
小时候,看电视,看弟弟喜爱的节目;买衣服,弟弟的明显更好;
上学了,她只能用单层文具盒,弟弟却是双层的,还有漂亮的贴纸。
这样的小事很多,但那时立娟觉得,或许弟弟小,有些偏爱也正常。
直到她大学毕业,父母要求她,工作后每月工资交回一半,美名曰“帮忙攒着”。
立娟未觉有恙,工作后每个月听话寄钱回家。
有一天,她母亲打来电话,问她能不能借30000元给弟弟,因为股票赔了,钱是弟弟在外面借的。
立娟这才知道,弟弟没有工作,却在期望靠股票,来一夜暴富。
她想到工作后都会寄钱回家,便让母亲动那笔钱。
母亲沉默了一会,说,那笔钱已经没了,弟弟在这之前已经赔了。
立娟大怒,但电话那头的母亲在唉声叹气,她又心软不忍发作。
最后,还是将钱打了回去。
再后来,倒也相安无事。直到过年回家,立娟听到一个只对她隐藏的秘密。
她无意间听到,父母在聊弟弟股票赔钱的事,还有一句:“还好立娟听话,给了30000,不然,弟弟以后用钱的地方还多,我们得给他多攒点。”
她像跌入冰窖。再也没有比亲耳听到父母算计自己,更伤心的事了。
那天晚上,她复盘了过往的种种,得出结论:父母重男轻女,还想培养她当扶弟魔。
坚决不可能!
在这之后,她找了借口不再寄钱回家。父母也开始责备她,甚至有次跟她哭诉:
“我们去世后,这个世界上就只有你和弟弟,你们是最亲的人,你要帮着你弟弟啊。”
她嘴上也会答应着好。
但行动上只会尽女儿的本份,不做“扶弟魔”。
04
在第一个故事的评论区,有一个高赞评论:
“作为男人,大部分都想要这样一个姐姐,却又深恶痛绝这种老婆。”
不知道玩笑,还是出自真心。
但在高赞的背后,我又看到了另一群“弟弟”。
他们嗷嗷待铺,或随时准备张开血盆大口将姐姐吃干抹净。
其实,我并不是说姐姐不能帮弟弟,但还是要适度、有取舍、有分寸。
不然,宠坏了他,最终也伤害了自己。
家在每个人心里都是庇护所,家庭成员互帮互助,是喜闻乐见的事情;但若某个人成为需求的黑洞,便失去了它的意义。
-End-
作者:林美好
编辑:一乙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