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发生在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的玄武门之变,一直是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件事被褒贬不一。肯定它的认为这是李世民的魄力所在,他用这个快刀斩乱麻的办法,干巴利落脆地解决了大唐继承人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是历朝历代都存在的一个很令人头疼的问题,弄得不好,就会葬送一个王朝,或者是让一个王朝的上层结构陷入混乱,造成外敌伺机入侵。因此李世民的这个举动可谓英明。
事实上,如果李世民不发动玄武门之变,大唐的皇位就是李建成的了。而李建成的能力并不强,如果继承大统,则难有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的局面;如果没有贞观之治,那么大唐的强盛可能就不存在了,中国历史就会逊色很多。因此,从大的方面来说,从整个历史的维度上看,玄武门之变的积极意义是无疑的。
但也有人会说,李世民可以采取其他办法夺得太子之位,没必要那么骨肉相残。这也是李世民被人批判的地方,说他太无情了。比如后来《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他就认为李世民的这次行动有伤风化。但这要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里说才有意义。在一个王权专制的时代,王位的更迭不比现在,来个民主选举,谁有能力谁上;那时候是世袭继承制,不管继承者有没有能力或者德行,他都可以“躺赢”。如果继承者水平高,则是国家之幸;否则,继承者如果是个酒囊饭袋,是个人渣,那么这个朝代基本就完了。
问题是,在古代,帝王的儿子一般都很多,可窝囊废也不少,如果长子是窝囊废,那么下一任皇帝的龙椅就悬了,势必会出现众皇子争夺帝位的现象,像李世民兄弟,或者像康熙帝的众多儿子们那样。大家都想当皇帝,而且老皇帝又管不住这些儿子们,那么他们就会互相争夺,打得头破血流,你死我活。而在这场争夺中,手软者必败。
从这个意义上说,李世民是明智的。因为当时在李渊的三个嫡子中,李世民比较孤立,老大李建成和老三李元吉是一伙,而且李元吉这人心肠比较歹毒,也许什么坏事都能干出来。
史载李元吉生来长相极丑,甚至母亲窦氏把他生下来后极为厌恶,根本都不想养他,还是被一个叫陈善意的侍女偷偷抱走养大的。但李元吉生性乖戾,长大后,不但生活骄奢淫逸,而且十分残暴。他带兵守卫边境时,经常骚扰人民,胡作非为。他还经常命令自己的男女奴仆们练习打仗,拿着刀剑相互击刺,以致死伤甚众。养母陈善意实在看不过去了,曾制止他这样的行为。李元吉大怒之下,竟命令壮士将养母残忍地处死了。
后来,李世民因立功甚大,被李渊加封为司徒、尚书令等要职,地位仅次于皇帝和太子,在李元吉之上。李元吉因嫉成恨,便多次想致李世民于死地。比如他曾想派部将宇文宝刺杀李世民,幸而被李建成阻止;他还曾在家宴中下毒,差点毒死李世民等,多亏李世民自身实力强大,才屡次化险为夷。
所以,李世民后来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元吉也是事出有因。问题是李世民在杀死亲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后的举动。因为,他既然干掉了自己的政敌,为何又斩尽杀绝,杀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所有的儿子?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是有5个亲生儿子,而他们全被李世民斩草除根了。
这就有点过了。特别是李元吉,他死时才23岁,那么他的儿子都是小孩,最大的恐怕也还在上幼儿园,他们有什么罪过?从天赋人权上说,一个人既然来到世间,那么他就有生存的权力,你凭什么杀死人家?况且,他们都是小孩,你们成年人之间的纠葛同这些小屁孩有什么关系?
还有,李世民杀死李元吉父子6人后,又强占了李元吉的妻子杨氏,这就更过分了。朋友妻,尚“不可欺”呢,何况是自己的亲兄弟?有人说,这是他贪恋弟媳的美色,杨氏长得太漂亮了;但另一方面,李世民却放过了同样美艳的李建成的妻子郑观音。这就令人费解了。就是说,李世民强占弟媳,决不是只是因为美色这么简单,那么究竟还有什么原因呢?
首先要说明的是,杨氏对于李元吉,和郑观音对于李建成一样,都是绝对重要的夫人,并非一般的妾室。郑观音是李建成的太子妃,也就是说,她是极有可能当皇后的女人,如果李建成不被杀的话。而杨氏也非同寻常,在李元吉的妻妾中,她未必是原配夫人,但无疑是最重要的,有“王妃”的称誉,也是李元吉唯一史上“留名”的夫人,并非他一般的“姨太太”。
其次是,郑观音尽管是李世民的嫂子,但并非年老色衰了,她其实跟李世民同岁,玄武门之变时也才27岁,也是风华正茂之时,然李世民并没有对其动心,其中必有缘故。
先说杨氏。那自然是长得天姿国色,美貌绝伦。这是吸引男人的第一要素。尽管正史上没有明说她长得如何美丽,但可以从侧面推测出来。一是,如果她不漂亮,李元吉也不会宠爱她。再者,唐代的有关历史文献《控鹤监秘记》中有如此记载,说武则天的男宠张昌宗以容貌俊美著称,他有多俊美呢?书中是这样描述他的:“玉貌雪肤,眉目如画,其风采绝类巢刺王妃”。巢刺王妃就是指杨氏。拿杨氏的美貌类比绝世美男张昌宗,可见杨氏的美貌。因此她让李世民垂涎,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如果杨氏只有美色,李世民临幸一下就可以了,断不至于要给她多高的地位。其实李世民对杨氏非常看重,甚至在其夫人长孙皇后去世之后,有立杨氏为皇后的想法,只是在魏征的再三劝阻下,他才作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