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艺《花儿与少年》第五季近期正在热播,该节目是集结七位明星组团出国旅行,其中某位团员还需承担导游的职责,负责大家的出行安排。
往季节目,几乎躲不过明星间各种摩擦和争议。本季节目开播后,竟意外的和谐。
网友调侃:“本季全员正常人”“七个人凑不出一个心眼”......还有网友表示:没有“互撕”的花少,还能看吗?
为什么大家都默认旅行时人们比较容易产生矛盾?
钱钟书《围城》中的主人公这样说:“旅行,最能试验得出一个人的品性。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毕现的时候。”
人们通过亲身实践,体悟了一套“快速了解一个人”的方法,那就是跟TA一起去旅行吧。
“要结为夫妻,先去旅行一次。”
“不要和朋友一起旅游,回来就不是朋友了。”
......
旅行有时候不光是和伴侣或朋友,还有家人。
在徐峥主演的电影《囧妈》中,他饰演的儿子阴差阳错与母亲一起坐上去往莫斯科的长途火车。
母子俩观念、习惯的差异导致他们一路上一直在争吵,但同时也是在这些“争吵”中,开始慢慢互相理解。
旅行更能了解一个人吗?
心理学家荣格曾提出了“
人格面具
”这一概念,是集体无意识中的一个原型,是个体应对外界而存在的一个体系。
一个面具代表一个子人格。人们可能在不同的时间、与不同人接触时,戴不同的“人格面具”。
旅行,24小时的相处,涉及前期攻略、住宿、饮食、游玩、突发情况等很多方面。
这就势必反映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个性、情绪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等。
旅行中的人一直在一起,没有额外的时间和空间“隐藏”一部分的自己,似乎没有时间更换“面具”了。
“我好像看到了不一样的你”,所以有人会这样感叹,“我好像重新认识你了”。
为什么说旅行见人品?
有人说,
旅行是当代人生活的隐喻
。旅行也是观察人们生活的一个窗口。
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一般围绕着家庭、工作,重复又单调地循环往复。
人们对于这种习惯性的生活可能抽离了一些意识,时间长了会有一种
焦虑感
和
无意义感
。
人品是对外界人事物所表现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旅行作为一种暂时跳脱“常规状态”的方式,同行之人可能不再是每天接触的同事或是每天相处的家人,所处环境也不是每天两点一线的地方。
在旅行中,他们体验着超越习惯环境的自我和精神上的自由,是一种“
自我超越体验
”。
人们在这种状态下,更多感受自己与同行人和新环境的关系,并且让这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更强烈地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尊重与包容
人们在面对不同的人、文化、习俗和观念造成的差异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与行为、
包容接纳
新事物的程度,都可以在旅途中体现。
差异
的存在是无法人为改变的,人们对这些差异是否
尊重
和
理解
,是否努力在相处中保持平衡,是否在意同伴的情绪和想法。
情绪与应急
一段旅行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无法预测的问题,小到走冤枉路、订错酒店,大到丢手机、有人身危险。
这些时候,人们面对突发状况的
负面情绪控制
、对同伴的
耐心
和
信任
、是否能够冷静处理问题都是可以被看到的。
内外一致性
一个人是否表里如一,也是可以在旅行中观察到的,即心理学中所提到的一种人格上的整合——
内外一致性
。
它是一种高度的
自我和谐
,是了解真实的自己,并且能够
真诚
地对待他人,也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做出一定改变。
如旅行时对待不同性别、职业、地域、种族的人的态度是否相同,对自己和对同伴是否“双标”等。
有那么一句话,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两个人可以走得很远
。
“好旅伴可以缩短旅途时间”,希望大家都能够拥有好旅伴,延长旅行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