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2000+节点无盲区覆盖,注册即可免费使用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力空虚,人民生活极为艰难。作为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孩子,我的父亲张旭(化名)经历了那个艰苦卓绝的时代。他至今还能清楚地回忆起那段岁月里人们在贫苦面前展现出的顽强意志。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家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交通极为不便,医疗条件差强人意。当时全县仅有一两条碎石子路,大部分村落仍是泥土路。我父亲住在一个名叫东岗的小山村里,全村不到50户人家。

村里最高的建筑就是村口的卫生室,牆壁已经开裂,屋顶漏雨。其他民居要么是土坯泥房,要么就是草棚。刚刚站稳脚跟的新中国,负担重重。

防务、工业、农业都亟待发展,国库空虚,物资奇缺。我父亲说,那个年代,全国上下处在一种紧张和动荡之中。村里的老少都在警惕战争的降临,时刻准备应对敌人的进攻。

粮食匮乏,百姓艰难

那几年,是个饥饿的年代。全国大量的粮食被征购,用于军事储备。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粮食产量。村里一年到头吃不饱的人数不少。春季最难熬,很多人只能啃树皮度日。

当年,我的二伯16岁,身体孱弱,他的母亲生了好几个孩子,奶水早就没有了。他只能和别的小孩一起,在野外摘嫩芽充饥。为了多摘些,孩子们往往爬到树梢去,有的不小心掉了下来,摔断了手脚。

还有几个孩子,因为饿晕在山上,被饿极了的野狼叼走。村里为此专门组织了数次搜索,都一无所获。这件事仿佛成了村民心头的一根刺,久久不能平复。

此外,由于连年战乱,很多人衣不遮体。村里穷苦人家根本买不起布匹。要么徒手缝补旧衣服穿,要么就拿麻袋、粗布当衣服。到了冬天,村里可以看到很多人冻得脸色发黑、浑身发抖。

响应号召,建设故乡

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农村政策的调整为农村发展提供了契机。党中央号召知识青年下乡,大量志愿者涌入了农村。东岗村也迎来了几位知青。他们积极投身到村里的道路修建和文教卫生工作中,逐渐改变了村民们的生活面貌。

我父亲说,最难忘的是修路的情景。那几年,东岗要修通到县城的一条短路。这条路对于东岗来说意义重大,它将结束东岗与外界的隔绝状态。村民们谅解国家经济困难的情况,毫无怨言地主动承担起修路的重任。

然而修路的环境恶劣至极。寒冷的冬天,石头结了厚厚的冰。父亲和其他村民,甚至小孩子,都必须赤脚站在冰面上去搬运冰凉的巨石。可即便如此,大家的热情丝毫不减。白天,村民们分成几组,有序地进行着抢修。

到了晚上,妇女们就在路边生火取暖,并为大家准备些薯类充饥。那时谷物还很少,大部分人就吃些薯类度日。小孩子因为抵受不了严寒和疲劳,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我父亲也曾痛哭出声。然而没有一个大人低声抱怨,也没有一个孩子退缩。在众志成城的氛围里,他们展现了令人动容的意志力和拼劲。

如今,那条路已经加宽且铺设上了美丽的柏油,连接起了东岗和县城。每次路过,父亲都会沉默不语。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象征着中国人民不屈的奋斗精神。

内容分享:
【腾讯云】ElasticSearch新用户特惠,快速实现日志分析、应用搜索,首购低至4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