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云】腾讯云图,像PPT一样简单的数据可视化工具。5元搞定数据可视化,模板丰富,拖拖拽拽就能做出好看的可视化大屏。

国士无双,无房无车无职称的北大教授,却拖着病体,癌症晚期带领中国连创5个世界第一!

在北大校园的展览馆内,有一份看上去已经有些年代的博士证书,静静地躺在那里。现在它已经是该馆内的一级文物。

它是北大颁发的第一个博士学位,它原先的主人叫张筑生。正是他,用自己的生命讲述了教师的真正含义。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研究生的招生录取也重新开始。

已经从四川大学毕业14年的张筑生,得到此消息,兴奋不已。

他要考北大数学系,那里是知识的海洋,他要到那儿去。

经过一年的积极备考,1978年,他终于如愿,以第一名的好成绩,来到了这所顶级学府。

这一年,他38岁。

其实他早在1963年,就从四川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之后留校任教。

但他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能到北大去,和那些顶级的学者一起讨论、学习。

进入北大后,他迅速投入了数学研究中,图书馆成了他最常去的地方。

那些常人难以理解的数学公式,在他看来却有着不一样的魅力。

他沉浸在数学的海洋里,如饥似渴地学习。

当时,在数学界,流行着史蒂文斯梅尔的“四大猜想”。

而这些问题,多少知名大数学家,多年都难以解开。

解开它,成了很多人的夙愿!

对数学深深着迷的张筑生,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把它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作为一个刚入学的研究生,想解开这世界难题,顿时让许多人都不看好他。

比他厉害的数学家,教授大有人在,怎么能轮到他。连他一向敬重的导师,也劝他更换方向。

但他却坚持自己的想法,并且和导师进行了多次讨论。

终于,导师被他严谨的逻辑推理折服,觉得可以一试。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他真的破解了“四大猜想”的其中之一。

这时,他的抽屉里已经摆满了圆珠笔芯,宿舍的墙角堆满了他演算的草稿纸。

在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会上,张筑生拿出了他的研究成果,顿时引起了轰动。

这不仅让在座的答辩教授大吃一惊,当他的成果发表后,让很多国际大师也感到难以置信。

一个硕士生,居然真的解决了困扰数学界多年的难题!

他的科研成果,已经远远超出了研究生的研究范畴。

当时很多北大的教授出于惜才,联名建议学校能授予他博士学位。

但当时,研究生已经是我国学位体系中最高级别了,北大数学系没有这个权限,只得授予他硕士学位。

但当时的北大校长知道后,认为这样的突出人才,确实应该得到更高的学位。

于是,决定为他破例。

不久后,学校为他举行了一场特殊的答辩会。如果他能通过,就授予他博士学位,而且他将成为北京大学的第一个博士。

这天,参加答辩的老师,不仅有本校的很多知名教授,还从校外邀请了上百位数学界顶尖的专家学者。

讲台上的张筑生,看着台下众多前辈,顿时也觉得压力很大。

但当他开始讲起自己的推演过程后,就逐渐进入了忘我的状态。

一条条熟悉的公式,在他的笔下出现,犹如一道道神来之笔。

他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他的成果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一致尊重。

不久,他就成了北大历史上第一个博士,编号001。

如果说他的前半生是一个传奇,那么他的后半生就是付出,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师之道!

这一年,学校找到他,希望他能编写一些数学教材。

聪明的人都明白,这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差事。

因为它不仅不能算作科研成果,而且还要占用你很大的精力。

尤其在北大这样的顶尖学府,大家看重的是谁出的科研成果多,而不是看谁编过教材。

他身边的亲朋好友,都劝他推掉这个工作。可他却不为所动,他要为祖国的教育事业,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在之后的5年里,他除了白天正常教学之外,其余时间他都在埋头准备教材。

终于,他的《数学分析新讲》《微分系统动力原理》和《微分拓扑讲义》三本教材问世。

数学不同于其它学科,它往往生涩难懂。

很多的老师虽然自身水平很高,但台下的学生听得还是一头雾水。

为了克服这个弊端,张筑生千方百计使用浅显易懂的话,去把复杂的问题讲出来。

直到多年后,“北大才子”陈天权还说:“张筑生的《数学分析》是我见到过最好的教学参考书籍”。

甚至从不表扬人的廖山涛院士,也对张筑生称赞不已。

当时,我国的基础数学教材非常少,这三本教材的出现,正好为国家解决了燃眉之急。

而这5年里,他的同事们纷纷做出自己的科研成果,职称蹭蹭上涨。

而这些,却因为他投入了全部精力去编写教材,与他无缘。

呕心沥血的5年光阴,他出色完成了学校托付给他的任务,却没有换来更多实质性的荣誉和奖励,但他无怨无悔。

他一生质朴,常年都是一身已经洗得泛了白的中山装,肩膀上总是沾满一层没来得及抖掉的粉笔灰。

1995年,他又担任我国数学奥赛国家队主教练。

这同样又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工作,培训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选手,相比一般教学,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精力。

而这时,他由于多年超负荷工作,他的身体状况很差,可屋漏偏逢连阴雨,他又患了鼻咽癌。

按照医生的建议,他必须停止一切工作,专心接受治疗,但这让他断不能接受。

因为他觉得,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他活着的时候,没有对国家创造出价值。

从1995年到2000年,这5年的时间里,他带领中国数学奥赛队,连续五届拿到总分第一的好成绩。

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得到过这样的成绩。他又创造了奇迹。

而这背后,是他以透支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才换来了孩子们的成功。

2001年,他已经无法正常吃饭,只能吃流食和输营养液维持生命。

可他依然坚持教学,为了避免频繁去厕所,他更是在上课当天禁食,以保证教学质量。

2002年1月的一节课堂上,他再也坚持不住,倒在了三尺讲台上,被学生们紧急送往医院。

他一生无儿无女,却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我国的教育事业。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用生命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

内容分享:
【腾讯云】ElasticSearch新用户特惠,快速实现日志分析、应用搜索,首购低至4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