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了,同年10月,应朝鲜和苏联的请求,中国志愿军出兵朝鲜,保家卫国。
以彭总为首的志愿军战士,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迫使美韩于1953年7月签订了停战协定。
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出兵超过百万,战争规模非常大,给予敌人沉痛打击的同时,自身伤亡也比较严重。
面对军事实力强大的美军,志愿军高级将领和战士经历了严峻的考验,我军全体指战员不怕牺牲,彭总和指挥作战的兵团司令员顶住压力,很好地完成了抗美援朝的光荣任务。
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的兵团司令员发挥出了非常大的作用,作为指挥全兵团十余万人马作战的高级将领,他们是军中的主心骨。
志愿军中,有6位在朝鲜优秀的兵团司令员,他们回国后,有4人的职务升迁了,2人被降职了。
13兵团司令员邓华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13兵团是志愿军的主力,司令员是邓华。解放战争时期,邓华是四野的猛将,深得四野主帅林总的赏识,能够独当一面。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林总向主席提议用邓华替换黄永胜,担任13兵团司令员。林总之所以这么提议,主要是他对下属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黄永胜和邓华能力不分上下,相较之下,邓华能更好地协助彭总。
志愿军入朝作战,邓华既是13兵团司令员,又是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治委员,是在朝志愿军的“二把手”。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邓华全力配合辅助彭总,他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彭总的认可。
彭总因病回国后,邓华接替了他的职务,指挥百万志愿军作战。对邓华来说,这是挑战又是机遇,他很好地完成了中央交给他的任务,指挥了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上甘岭战役及1953年夏季反击战。
1954年邓华回国,担任沈阳军区司令员、副总参谋长,发展良好,职务获得升迁,高于兵团级别。
第3兵团司令员陈赓
陈赓是一个老革命,资历很深,就读于黄埔一期,参加过北伐、东征、南昌起义。抗日战争时期,陈赓是八路军386旅的旅长,该旅日军沉痛打击了日军,是日军的眼中钉,肉中刺,这一切与陈赓的指挥是分不开的。
解放战争时期,陈赓是兵团司令员,在全国各大战场上连战连捷,深得主席和中央的信任与褒奖。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陈赓是三兵团司令员,由于工作繁忙,他并没有长时间待在朝鲜,曾短暂来朝工作过一段时间,协助彭总工作。
陈赓来到朝鲜战场后,提出了用坑道战的方式来减少志愿军的伤亡,此举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因国内工作繁忙,陈赓于1952年6月回国,负责组建军事工程学院,担任院长兼政委、院党委书记。
从朝鲜战场回国后的陈赓发展良好,相继担任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副总参谋长等职务,职务得到升迁,高于兵团级别。与此同时,陈赓是众多志愿军兵团司令员中唯一一个在1955年授大将的人,说明他非常出众。
第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
宋时轮是我军资历出众的一员猛将,就读于黄埔军校,中央红军出身,参加过长征,先后担任红军30、28军军长。抗日战争时期,宋时轮是358旅716团团长,与邓华一起挺进冀东作战,劳苦功高。
解放战争时期,宋时轮先是在山东野战军担任参谋长,协助陈老总指挥作战。自华中、山东两大野战军合并后,宋时轮担任10纵队司令员,参加了莱芜、孟良崮、梁山阻击战等多场战役,擅长防御作战,10纵有着“排炮不动,必是十纵”的美誉。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经历了第一次战役后,志愿军兵力略显不足,上级紧急调三野9兵团入朝作战,由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指挥作战。
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取得了一场胜利,但因没有制空权、缺乏御寒装备和食物,再加上指挥上有些失误,造成了9兵团减员严重,几万人冻死冻伤,作为兵团司令员的宋时轮自然是有责任的。
1952年宋时轮回国前,在鸭绿江边,将军深深地向朝鲜长津湖方向鞠了一躬。回国后,宋时轮担任步兵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从职务来看,原先是兵团司令员的宋时轮自朝鲜回国后担任步兵学校校长,职务不升反降。
宋时轮的职务之所以没有得到升迁,或许是因为在长津湖战役中的表现没有那么完美导致的。毕竟三野9兵团是我军主力,非战斗减员伤亡如此严重,战术和后勤失误频出,对宋时轮后期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影响。
好在宋时轮的资历够深,长津湖战役的一些失误并没有影响到他的授衔,1955年全军大授衔,宋时轮被授予上将,后长期从事军事教育工作,离开了一线指挥部队。从上级的安排来看,至少说明宋时轮并非指挥军队的最佳人选。
19兵团司令员韩先楚、杨得志
韩先楚是著名的“旋风司令”,虽早期资历不算突出,但后期发展快,凭借出色的指挥能力,赢得四野林总的特别赏识。
1950年4月,我军解放海南岛,韩先楚立首功。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韩先楚先是担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协助彭总在前线指挥作战。
与韩先楚一样,杨得志将军也是我军的一员骁将,不仅资历深,也是指挥作战的好手。1951年2月,杨得志率领19兵团入朝作战,参加第五次战役和秋季防御战。
1952年夏,杨得志升任为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接替了他的职务,成了志愿军19兵团第二任司令员。两位司令员回国后的发展都不错,韩先楚担任副总参谋长,授上将,后期担任过福州、兰州两大军区司令员。
杨得志从朝鲜回国后,发展不比韩先楚差,成了济南军区司令员。从志愿军19兵团的两位司令员回国后的情况来看,二人的职务都获得了升迁。
23兵团司令员董其武
董其武是起义将军,1949年9月,在傅作义等人的劝说下,董其武率4万余人起义,和平解放了绥远。
我军对起义将领还是比较重用的,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董其武担任志愿军23兵团司令员一职,于1951年9月入朝,主要负责在朝鲜修建机场、担任后方的警戒工作。
董其武指挥23兵团全体战士奋战三个月有余,不怕牺牲,冒着生命危险,加紧修建了南市、泰川、院里三座机场,提前完成了任务,为志愿军取得最后的胜利作出非常大的贡献。
1952年末,上级决定对23兵团进行缩编,仅保留该兵团的69军。主席考虑到董其武将军的感受,给了他正兵团级的待遇。除此之外,主席还安排董其武去大军区担任副职,职务不低于原先的兵团司令员。
董其武喜欢在军中工作,早已经养成习惯了,他婉拒了主席的一番好意,选择了在69军工作,担任军长一职。从志愿军23兵团司令员到69军军长,董其武从朝鲜回国后的职务是降了,他不慕虚名,喜欢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工作,没有接受主席给他安排的大军区副职。
结语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述提到的志愿军6位兵团司令员外,还有像许世友、黄永胜、杨勇三人,由于他们是抗美援朝战争后期进入朝鲜的,这里就不再一一介绍了。不过许、黄、杨三位将军从朝鲜回国后发展都不错,职务得到了升迁。
前文提到的6位志愿军兵团司令员中,绝大部分人回国后担任要职,董其武将军因为部队缩编问题从兵团司令员降到了军长,但是待遇没变,1955年还授了上将,整体来讲还算不错。
宋时轮将军有些可惜,长津湖战役时天气条件不好,遇上了极其寒冷的一个大冬天,再加上志愿军后勤保障不到位,这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并非将军一人能解决的。
宋将军指挥上偶有瑕疵(26军部署不利),的确对战役的效果产生了一定影响,但9兵团能成功全歼了美军一个精锐团(北极熊团),开创了志愿军歼灭美军一个团的先例,极大地振奋了志愿军的士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