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1年,全国各地排起了购书的长龙。
他们的目标是统一的,那就是买下这年12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小说《红岩》。
这是曾经的亲历者在有幸逃生之后,历时10年写就的纪实性小说,讲述的正是新中国成立前夕,身陷囹圄的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志士在重庆“白公馆”、“渣滓洞”与国民党反动派英勇斗争的故事。
其中比较丰满的艺术典型就有“江姐”。她的历史原型就是中共的地下工作者江竹筠。
只是,在《红岩》引发社会各界热议,在国内爆火的时候,当年作为反派人物参与到这一段历史的沈醉却提出了异议,指出其中提到的提审江姐的内容并不真实。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红岩》出版
“咱们自己来写点东西,你俩觉得怎么样?”
1950年,从渣滓洞逃生的罗广斌对着和他有着同等相遭遇的刘德彬和杨益言如此说道。
不待他们回答,他心里就已经知晓他们的答案。
果不其然,不管是刘德彬还是杨益言都同意了他的提议。他们都忘不了那段历史,忘不了昔日的战友,心中早有写作的冲动,想要拿起笔写下当年发生的事情,让更多人知晓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重庆地下工作者所面临的困境和他们所做的不屈的抗争。
达成了一致的意见,三人约定在罗家碰头,利用下班时间一起讨论,整理资料,通宵达旦地加班写作。
他们一起确定了作品的主题、人物和材料的详略,之后才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开始分工写作。
如罗广斌、刘德彬和杨益言就分别写出了《小萝卜头》、《江竹筠》、《饮水斗爭》等作品,初稿就合计超过了50万字。
这些作品在之后的几年里得到了陆续发表,在社会各界引起极大反响。
当时重庆市委就作出了积极的反应。
事实上,罗广斌、刘德彬和杨益言三人的写作就是在重庆市委的支持和配合下进行的,不仅给他们提供了专门用来讨论、写作的房子,还特地批准了他们半年的创作假,好让他们脱产创作,提高写作的效率和质量。
期间,不少人在仔细阅读他们的作品之后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除刘德彬因为一些原因不再参与写作,罗广斌和杨益言两人为使作品精益求精,又结合多方意见以及自己的感悟进行了多次的修改。
这个过程中,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编辑也在全力配合他们作品的审核工作。一直到1961年,他们才被通知可以正式出版。
重庆市委一直很关注罗广斌和杨益言的写作进度。当罗广斌将小说可以正式出版的消息上报之后,他们还专门开会做了讨论,讨论的重点就集中在“书名怎么定”。
最后还是当时的市委书记任白戈敲定了书名,书名就叫做“红岩”。
任白戈表示,这本书不只写了白公馆、渣滓洞革命烈士的狱中斗争,同时还是国统区地下党工作的缩影。而这些地下工作者都接受过当年南方局的教育培养,考虑到这一点,用当时南方局所在的地名——“红岩”来命名,反而可以更好地体现那一段革命历史。
任白戈的意见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于是,1961年12月,小说《红岩》正式投产,全国多地都出现了排队购买这本书籍的景象。
其中更有不少比较丰满的艺术典型,如“江姐”等被单拎出来进行二度创作,出现在诗歌、散文或版画里,以多种形式走近世人,为更多人所知晓。
提审江姐的描写
《红岩》一书的火爆,其实体现的是人们对“红岩精神”的赞美和追求。
这是20世纪30、40年代,在白区土地上锻造出来的红色的精神——不折不挠、宁死不屈,敢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
而《红岩》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力,是因为它有着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背后的真实“倚仗”,就是书中的人物、故事和精神均来源于真实的历史。
比如,参与《红岩》写作的罗广斌就是白公馆屠杀事件的幸存者,他在越狱脱险之后不顾身体伤痛,以顽强毅力在最短时间针对重庆组织遭受破坏和其在狱中所见情况做了报告,也为后人研究那段历史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而从渣滓洞逃生的刘德彬和曾被捕囚禁于渣滓洞的杨益言也都真实地记录了他们的所见所闻。
只是,先后参与小说《红岩》创作的三个人——罗广斌、杨益言和刘德彬当时都未亲眼见证江姐被提审的过程。
因为敌人总是单独提审江姐,对她进行了极刑拷讯,就是当时与江姐被关押在同一个牢狱的盛国玉,也只能在江姐被提审归来后一边流泪,一边用手往上推送她上床,其他的忙想帮也帮不上。
在这种情况下,罗广斌等人虽是江姐的难友,却也只能在傍晚时分,江姐被敌人架回牢房时隔着牢门努力向外张望,盼着她别受伤,受的伤少些,能活着等到组织来救援。
如此,罗广斌等人自是难以知晓江姐被提审的全过程,后来想要在书中还原这段内容,就只能采访当时的一些知情人。
后来,《红岩》中写到江姐是在遭到叛徒出卖被敌人抓捕,关押在了渣滓洞。因为叛徒告密,敌人知晓江姐手上掌握有不少重庆地下党人员名单和联络方式,因此等她入狱后,她立即成了监狱特务重点审讯的对象。
书中特别提到,有一个叫严醉的特务将竹签扎进江姐的手指,逼她就范,手段可谓是残忍至极。
这里的严醉指的就是现实中的沈醉,当时他前往重庆视察,途中被因抓到江姐而兴奋不已的徐元举邀请到了渣滓洞,就见证并参与了提审江姐的过程。
其实,罗广斌等人创作《红岩》时就采访过沈醉,但《红岩》出版后,沈醉还是对书中关于提审江姐的内容的描写有了“质疑”,认为其中有不真实的地方。
沈醉谈《红岩》
沈醉是《红岩》“严醉”的原型。他的确参与了提审江姐的过程,也的确提议对江姐进行夹手指逼供。
在接受罗广斌等人采访的时候,他没有隐瞒这个事实。但书中,罗广斌等人为了更好凸显江姐当时的痛苦、更直白地表现敌人的凶残,将江姐被用竹筷子夹手指的过程改成了江姐被用竹签子钉手指。这就是沈醉所说的一个不真实的地方。
但其实,夹手指虽然没有钉手指听上去那么触目惊心,过程仍旧是惨无人道。正所谓十指连心,在左右两人拉紧麻绳之时,被竹筷子夹紧的手指骨头上传来的疼痛也会让受刑人痛不欲生。
正因如此,夹手指一直被视作是中国古代就流传下来的一种酷刑。坚强如江姐,在受刑途中也有过昏死过去的经历。
另一方面,书中提到严醉是将竹签扎进江姐手指的人。现实里,沈醉虽提议对江姐夹手指,却不是直接对江姐施刑的人,尤其是当时他其实也有一些顾虑。这便是沈醉提到了另一个不真实的地方。
沈醉当时是国民党陆军中将,曾长期服务于国民党军统局,受命于戴笠、毛人凤,犯下过不少暴行,手上也沾了不少革命者的鲜血。
只是这样一个人谈不上好人,却不是彻彻底底的恶人。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偶尔会因为内心尚存的些许良知,在一些关键时刻作出让人意想不到的行动。
比如,在前往重庆视察,却临时被提审江姐的徐远举叫去观刑时,沈醉就出乎意料地为江姐说了一些话。
当时江姐被绑在架子上,已经受过了一轮刑罚。只是,徐远举和一众特务用尽办法,都没能让这位心中有信仰的坚强女性吐露任何关于中共的秘密,这让本想让沈醉看看自己的“真本事”的徐远举丢了个大脸,显然气疯了。
当着沈醉的面,徐远举下不了台,失去理智地朝江姐大吼,威胁着要拔光她的衣服。闻言,就是和江姐处在不同阵营的沈醉都皱紧了眉头。
江姐也是丝毫不惧,朝着徐远举轻蔑一笑,反骂回去,提到徐远举有这样的想法,不过是觉得她是女性,而这是侮辱女性的一种方法。
在江姐说到“可你也有母亲和姐妹,你如此侮辱女性,有没有想过她们”的时候,尚存一丝良知的沈醉彻底坐不住了。
沈醉有母亲,有姐姐,有妻子,有女儿,他对她们有敬,有爱,他就连在外边做坏事,也都下意识要瞒过她们,又哪会用这种下作的手段来羞辱女性。
见徐远举恼羞成怒地要对江姐动手,他伸出脚碰了碰徐远举,悄声说:“你就不会用其他办法吗?”
为了转移徐远举的注意力,打消他这样下作的想法,又不至于得罪他,沈醉于是提议夹江姐的手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