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古国总理透露,俄天然气坐地起价,中方幸好留了4手后路
最近,英国媒体报道,蒙古国总理奥云额尔登表示,中俄的新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的建设可能会推迟。而原因蒙方称,过去两年创纪录的全球天然气价格使谈判变得复杂。
其实这句话已经暗示的很明显了,那就是因为天然气价格飙升,俄方想要坐地起价。当然,这件事还有待中俄双方的回应。而且需要注意的是,为什么是蒙古国突然提及这件事,蒙方的利益点是什么,对于中俄的合作,蒙古国又起到了什么角色呢?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中俄天然气合作这件事,蒙方说的也不一定都是事实。因为就在几天前,奥云额尔登称,蒙古国希望同中俄两国举行峰会,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项目,加快经济走廊建设以及铁路交通和天然气管道连接。
众所周知,由于蒙古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处在中俄两个大国之间,它不仅是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缓冲国,特别是在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中俄扩大合作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蒙古国的发展。
可是蒙古国的战略中,有一个“第三邻国政策”的说法,这个邻国不是别人,最初正是美国。蒙古只有中国和俄罗斯两个邻国,这里不用过多对比中蒙俄三者的体量差异,蒙方和中俄并不是一个量级。但包括蒙古国在内的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和发展,常常会试图玩转“三角关系”,也就是在中美俄之间搞“纵横术”,试图做到战略天平上的“四两拨千斤”,但这个前提是,蒙古国至少要有“四两”的份量。
而现在,蒙方似乎想“撮合”中俄的合作,这看似是利好的消息,但实则是蒙方想在这个合作当中获取更多的利益。对于中蒙之间日益紧密的合作,我们可以予以肯定,不过对于中俄之间的新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则是有些出乎了意料。原本以为俄方将新能源管道的起点定在了油气资源丰富的亚马尔半岛,按照最初计划,这条管道应该从阿尔泰地区,中俄交界处直接入境,再抵达我国东部天然气化程度较低的地区。
但后来俄罗斯执意要求,管道必须从贝加尔湖南侧进入俄蒙边境,然后再抵达我国,也就是说,这个中俄两国之间的合作项目,蒙古国是后来才加入的。
但这也就算了,这一方面能够加强中蒙俄的合作关系,也是一件利好的事情,可是蒙方却提出中俄之间因为定价等关键问题未达成一致,正在谈判。
本来,自从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特别行动开始,甚至“北溪”事件后,俄方损失了在欧洲大部分天然气的销路。而中俄天然气合作,也是俄方主要希望和中国达成更大范围的合作。
但随着西方对俄经济制裁的疲软,俄方显然是想要更大的利益。这也就能够理解俄方为什么要把蒙古国拉拢到中俄的合作当中。
首先,当中俄合作中出现第三方也就是蒙古国,谈判的进度肯定是要被延后,而俄方拉蒙古国加入,似乎还是做了一个顺水推舟的人情给蒙方。对此蒙方大概率是更偏向于俄方的,也就是在谈判中,假使俄方想要涨价,蒙方也会倾向于帮助俄方。
其次,倘若合作出现了分歧,俄方还能让蒙方去和中国进行协商,即使协商不成,也不至于对中俄其他的合作产生过多的影响。
并且现在随着世界能源价格普遍偏高,俄方认为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不愁买家,毕竟印度也在偷摸购买俄石油,然后二次加工卖给英国,甚至欧洲。这样都让印度赚得盆满钵满,而俄罗斯也想获得更多的利益。
不过,对于中国来说,就算和俄罗斯的合作要进行更多的研究与协商,我们也还是有后路的。并且现在有一个非常好的消息,在这个时间节点突然公布,可以说是巧合,也能说是我们的布局。
近期,中国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发布消息,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位于三门峡盆地中部的灵宝函谷关钻获高产工业油流,经现场测试评估,确定此油井每天原油产量17.13吨,估算原油资源量将达1.07亿吨。这一发现实现了该区50年来油气调查重大突破。
显然,这是我们谈判的重要筹码之一,虽说中国石油进口量对外依存度较高,但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快油气资源勘查工作,显然这样的消息可能还会不断出现。
而且中方已经有了四条后路,中方已经把能源进口多元化作为战略方向,中亚-中东、非洲、美洲和亚太都是中国的几大油气合作区,已经形成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油气进口战略通道。并且在中方“一带一路”倡议配合下,中国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政府间能源合作机制,与多个能源类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建立合作关系。
也就是说,我们的布局不止在国内,在国际上,我们也将和各方共同打开合作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