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云】云服务器、云数据库、COS、CDN、短信等热卖云产品特惠抢购

文/历史照妖镜

联系:shenshumanliao2

文章很长,5546字,感谢支持

这一期,我们简单的聊聊什么是贵族精神,因为我经常看到一些明星们说自己小孩在贵族学校上学,学马术、欣赏艺术、听歌剧,有贵族般的涵养。

每次看到我都想笑,穿上龙袍就以为自己是太子了。

所以,我们今天聊聊贵族精神,但在讲贵族精神之前,先说个两个小故事。

第一是发生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故事。

当时路易十六和他王后被推上了断头台。上断头台的时候,王后不小心踩到了刽子手的脚,她马上下意识地说了句:“对不起,先生。”

而路易十六,在面对杀气腾腾的刽子手,则留下了最后遗言:“我清白的死去,我原谅我的敌人,但愿我的血,能平息上帝的怒火。”

几分钟后,路易十六和他的王后便身首异处了。

之后的故事,我相信大家也知道了,路易十六被处死后,整个法国彻底失控,从国王、王后、教士、贵族,到雅各宾党人,纷纷被押上断头台。

英国著名政治学家、保守党精神领袖博克更是在《法国大革命》一书中提出:

法国大革命摧毁了西方的风俗和道德,可能把整个欧洲引向暴政,因此,英国宁可不改革也不要法国大革命。

两个世纪之后,时任法国总统的密特朗,在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的庆典上真诚地表示:

“路易十六是个好人,法兰西的悲剧,就是从他被处死开始的……”

另一个故事:

1910年10月28日,一位83岁高龄的老人,为了拯救备受煎熬一生的灵魂,决意把所有的家产分给穷人。

仅仅带着自己的忏悔,离开了自己辽阔的庄园。

最终,他像流浪汉一样死在一个荒芜的小车站……他就是俄国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

多年后,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在评价托尔斯泰时这样感慨道:

“这种没有光彩的卑微,无损他的伟大……如果他不是为我们这些人去承受苦难,那么列夫·托尔斯泰就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属于全人类……”

我说两个故事,虽然主人公的命运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贵族。

现如今,很多人搞不清“贵族”的意义,觉得送去贵族学校,结交一些达官贵人就是贵族了。

那不叫贵族,顶多叫个“暴发户”。

真正的贵族不是爆发户精神,它从不和平民的精神对立,更不意味着养尊处优,而是一种以荣誉、责任、勇气、自律等一系列价值为核心的先锋精神。

中国最有名的贵族精神,就是宋襄公了。

宋襄公的故事最早记载在《左传》中,说的是宋国跟楚国要打仗,他们选择在泓水的一边作为阵地。

宋国军队很早就开到阵地,排好了队列,楚国是从另一边渡过泓水来进行交战的。

就在楚国渡河的过程中,宋国有一个中级军官,相当于今天的团长,就跑到宋襄公面前献计献策,说咱们给他来一个突然袭击,您看怎样?

这个建议在今天看来很合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是战争原则。

但没想到,宋襄公却把脸一拉说,这怎么能行呢!君子在战争中是不能攻击已经受伤的人、头发已经斑白的人,敌人处于险境的时候,不能落井下石,现在敌人没有做好准备,我们绝对不能突然袭击。

于是就等着楚军全部过了河之后,宋军才展开攻击。

结果由于寡不敌众,宋军大败,宋襄公在战争中也受了伤,回去后不久就死了。

用今天的眼光看来,宋襄公这人太蠢了,迂腐啊。小孩子都知道“兵者诡道也”,本来就应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可你非要讲个规则,结果惨败了。

但是,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一下。

今天我们对祖上的这种贵族精神可能都不太理解,但是我们对西方的骑士精神多多少少都有耳闻。

那么西方的骑士精神包括什么内容呢?

第一点,到战场上要勇敢,不能贪生怕死;

第二点,到战场上要讲风度,要守规则,不能攻击没有穿好盔甲的武士,不能攻击非战斗人员,如果对方失败了,对失败者要宽宏大量。

这些话听起来跟宋襄公的精神是不是有点相似呢?

春秋以前的战争观点、战争方式,和春秋以后有着非常大的不同。

春秋的时候,因为双方主体都是贵族,那时候连当兵的都是贵族,所以大家打仗的原则是点到为止,给足对方面子,并不以把对方赶尽杀绝为目的,一旦分出胜负马上鸣金收兵,所以“五十步笑百步”就是这么来的,只要你跑了,就没人会追你。

两支由贵族构成的军队打仗,就有点像后来的绅士决斗。

我们知道,西方贵族之间的决斗有一套非常严正的程序,中国春秋时期的战争也是这样的。

春秋时期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使用的是战车,用战车打仗,就要求寻找一块比较平坦,比较宽阔的土地作为战场,所以在打仗之前,双方必须选择一处对两国都比较适中的平原地区,然后约好时间,两国就千里迢迢赶到这个地点来打仗。

到了战场之后,要遵循一系列比较严格的规定。双方先排成队列,然后击鼓,双方战车相向而行,到达交汇点后同时向左转,叫左旋。这时两队战车的距离最近,站在战车上的武士挥起长矛,相互攻击,如果一下子把对方挑下战车,就胜了;如果双方谁也没打着谁,那么在左旋之后,回到原点,等待下轮击鼓,再次发起冲锋。

所以这个方式跟决斗非常相似。

宋襄公本人是殷朝的贵族后代,从小受到严格的贵族教育,所以对他来讲,在战争中取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胜得合理,胜得光明正大。

有时想想很感慨,中国人现在很赞赏西方人的骑士精神、绅士风度,做事有原则讲诚信。

可是今天我们才发现,让我们嘲笑了那么多年的宋襄公,恰恰是和西方的骑士精神一脉相承的。

这个就是我们中国的贵族精神。

再说说西方。

在二战中时期,有600万英国成年男性奔赴战场,死亡率为12.5%。

而当时英国最著名贵族学校《伊顿公学》的参战贵族子弟伤亡率,则高达45%。

按照常理,英国贵族大多担任军官,死亡率应该低,为什么死亡率反而远高于一般士兵呢?答案很简单,因为他们总是冲锋在前,撤退在后。对于他们来说,责任和荣誉比生命更重要。

就像伊丽莎白女王,在二战的时候是打探照灯的,他的父亲也经常出现在街头救火、救人。还有他的叔叔们,有开着游轮去参加“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有拿着枪上战场的。

还有他的孙子们,比如女王的孙子,哈里王子,他从军校毕业后,就被派到阿富汗前线,做了一名机枪手。

这不是去走个过场,镀金的,是他们知道为国家奉献自己、承担风险是贵族的本职,或者说是本分所在,是理所当然的。

还有最著名的一句话:“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可进”,说的就英国国王爱德华到伦敦的贫民窟进行视察的故事。

他站在一个东倒西歪的房子门口,对里面一贫如洗的老太太说:“请问我可以进来吗?”

这体现了对底层人的一种尊重,而真正的贵族是懂得尊重别人的。而不是像一些泥腿子一样,问都不问,dang一脚就踹开大门。

所以,英国的老百姓普遍认为,贵族精神代表了一种尊严,一种高超的品行。

西方中世纪的战争好多跟中国春秋战争非常相似,战场上是对手,下了战场仍然还是朋友。所以那个时候的好多战争,在今天看来就有点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
比如,公元1135年,英国国王亨利一世去世了,他的外甥斯蒂芬和他的外孙亨利二世都认为自己有权继承英国王位。

斯蒂芬人在英国,就捷足先登,抢先登上了王位。

亨利二世在欧洲大陆,听到这个消息后愤愤不平,在欧洲大陆组织了一支雇佣军前来攻打斯蒂芬。

那个时候亨利二世很年轻,经验不足,出兵的时候没有很好的筹划,所以大兵千里迢迢开到了英伦三岛,结果一上岸就发现钱已花光了,没粮食了。

没钱、没粮,雇佣军就全哗变了。
怎么办呢?这个时候亨利二世作出了一个我们中国人绝对想不到的选择。

他居然给对手斯蒂芬写了封求援信,说:我出征准备不周,没了粮草,你能不能给我点接济,让我把这些雇佣军遣散回欧洲。

这个斯蒂芬居然慷慨解囊,给了亨利二世一笔钱,亨利二世也遵守了承诺,把雇佣军带回了欧洲。

可后来亨利二世竟然第二次发动了同样的战争来争夺王位。

可能有人会认为,这人是不是脑子毛病,有钱的时候不继续攻打,反而把雇佣军解散了,现在又要发动第二次战争争夺王位。这在中国人看来是忘恩负义。

但我觉得,你给我钱,我遵守承诺遣散了军队,但我们的事情还没了解,该竞争的还是要接着竞争的。

在第二次夺王位之战中,亨利二世打赢了斯蒂芬。

虽然他取得了胜利,但结果却很有意思。他和斯蒂芬签订了一个条约,就是这王位还是由斯蒂芬来做,但要把自己立为太子,一旦斯蒂芬百年之后,我由亨利二世来继承王位。

这在一般人眼中,就是两傻帽,一个给敌人钱,一个好不容易打赢了,却只得了接班人的名义,按照中国皇位争夺,非杀个你死我活不可。

所以,中西之间的各种偏差,可能就是思想上的偏差。

再讲一场一个戏剧性的故事。

英国爱德华三世的两个儿子,兰开斯特公爵和约克公爵的后代,他们都对英国王位感兴趣,于是两个家族间发起了一场内战。

战争的结局竟然是不打不成交,两大家族打出了感情,互通了婚姻,兰开斯特家族的亨利七世娶了约克家族的伊丽莎白。

联姻之后,约克和兰开斯特两大家族宣告合并,开创了都铎王朝。

在欧洲的政治中,有一个特殊传统,就是一个国王,即使是被从王位上推翻下来,也会受到必要的礼遇,这也是骑士精神的一种体现。

所以在欧洲的权力斗争中,很少有像中国那种斩草除根的想法。

欧洲人觉得,竞争更要有风度。

欧洲的贵族宁可承担养虎为患的后果也不愿意丧失自己的风度。

1688年时候,荷兰的威廉三世攻打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斯二世,因为两人要抢英国王位。

威廉三世是詹姆斯二世的女婿,但他觉得这个王位应该是属于自己的,所以从詹姆斯二世手中夺取了英国王位,把自己的岳父给俘虏了。

他把自己的岳父关在靠近海边的一座城堡里,同时在城堡靠海那一侧给他留了一条小船。詹姆斯二世心领神会,就坐着这条小船逃到了欧洲。
第二年詹姆斯二世组织了一支雇佣军想重新夺回自己的王位。

这时威廉三世正在组织和法国进行一场战争,他一看自己岳父卷土重来,不得不腾出一只手来对付自己的岳父。

最后虽把詹姆斯二世打跑了,但在英法战争中却遭到惨败。
正如荷兰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所说的,“火药的传入虽然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但是中世纪骑士所体现的,并且被理想化的骑士精神,却在近代西方文化中得以保留”。

这种骑士精神实际上就是贵族精神的一部分,它作为一种道德理想,对西方人的民族性格有着长久的影响。
西方进入平民社会之后,贵族之间网开一面的传统在高层政治中还依然得以保留。

比如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南方军即将面临失败,军官中有人提议化整为零分散到老百姓家里,进入山区打游击战。但当时南军最高统帅罗伯特·李将军却不同意,他说:

“战争是军人的职业,我们要是这样做,就等于把战争的责任推给了无辜的老百姓。我虽然算不上一个优秀的军人,但我绝不会同意这样做,如果能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南方老百姓的安宁,我宁愿作为战争犯被处死。”
他的对手是大家熟知的林肯,林肯总统同样表现出宽宏大量的贵族风度。

本来他确实应该按照军法对罗伯特·李进行处置,但是他认为南北之间的仇恨宜解不宜结,所以他对李将军说,您也到了退休年龄了,就告老还乡吧。

于是,李将军就以这种方式光荣退休,回到自己的庄园,写回忆录去了。

贵族精神有很多还不为我们所理解,比方说,贵族精神当中的低调。

洛克菲勒帝国的国王小洛克菲勒,在他上大学的时候,过的是贫穷的生活,自己烫裤子,自己缝钮扣,不抽烟,不喝酒,不随便到剧院去看电影,和他爸爸一样,把每一笔开支都记在小本子上。

这些人看起来很节约,但是并不小气,因为他在面向社会进行捐赠的时候,都非常慷慨。

这种精神,从一个角度来看是慷慨,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解读,也可以说是一种担当精神,一种社会责任感。

所以在今天西方社会的主流意识当中,很多有钱人会学这种担当精神。

比如西方的航海业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当一艘船遇到危险要沉没的时候,船长肯定是最后一个离开的,或有的船长干脆选择和船一起沉没,这就是从贵族精神延续下来的一种承担精神。

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船即将沉没的时候,船长走进了船长室,选择了和船共存亡,这就是一种担当精神。

在大船开始沉没的时候,船长请船上的小乐队到甲板上来演奏,以安抚大家的情绪。在演奏完毕之后,首席乐手向大家鞠了一躬,乐手们开始离去,船上非常混乱,大船马上就要沉没了,首席乐手看见大家都走远了,他自己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架起小提琴,拉起了一支新的曲子,已经走远的乐手,听到音乐声,不约而同地又回到了首席乐手身边,大家重新开始演奏。

船要沉没了,大家相互握手,互道珍重,首席乐手说:

“今天晚上,能和大家一起合作,是我终身的荣幸。”

这是对贵族精神的最好的诠释,它告诉我们,有一种死比平凡的生更伟大。
储安平在其《英国采风录》中记述了他对英国贵族和贵族社会的观察,他说:

“凡是一个真正的贵族绅士,他们都看不起金钱……英国人以为一个真正的贵族绅士是一个真正高贵的人,正直、不偏私、不畏难、甚至能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他不仅仅是一个有荣誉的、而且是一个有良知的人。”

用当年法国政治学家托克维尔的话来说:贵族精神的实质是荣誉。
贵族精神跟物质条件,有的时候可以说没有什么关系。

就像当年张爱玲所说的,旧上海公寓里的那个电梯工,一定要衣冠楚楚,领带打得整整齐齐,才肯出来给顾客开电梯,这也体现了一种贵族风度。

还比如许纪霖教授所说的,有一个下岗的三轮车夫,靠自己蹬三轮车的微薄收入,养活了几十个孤儿,一个一个送他们去上学,我们也可以说,这个人具有一定的贵族精神。

沈sir最后的结语:

贵族精神说离我们远也远,说离我们近也很近,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精神贵族。

贵族不需要“出身高贵的”、“高尚的”、“伟大的”、“崇高的”、“卓越的”、“辉煌的”,这种词语只有泥腿子才喜欢冠在自己身上。

“贵族精神”很简单,不一定要高贵的气质,但你要有宽厚的爱心、悲悯的情怀、清洁的精神、承担的勇气;以及坚韧的生命力、人格的尊严、人性的良知、不媚、不娇、不乞、不怜;始终恪守“美德和荣誉高于一切”的原则。

那么你就是个贵族。

我们可以看民国那些大师,他们的姿态、他们的公德心、他们的精神面貌,再看看复旦3杰、李湘那帮天天自吹贵族的人,在我眼里和土鳖没什么区别。

所以,贵族不一定富有,富有之人不一定是贵族,因为这种贵族精神不是用钱可以买来的…

内容分享:
全球2000+节点无盲区覆盖,注册即可免费使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