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同样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如果把周朝和其他包括商、汉、唐在内的朝代比较一下,确实容易让人产生这样的念头——周朝怎么这么长命?一个都能当三个封建大一统王朝了。
(周朝)
而分封制,就是导致出现这一情况的关键。
一、既是不想,也是不能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任何一种政治制度的实施,都要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而分封制,就是最符合那个时代的制度。
一方面,分封制不完全是周朝的首创,它在商朝的时候就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了。
商朝时期,全国各地同时存在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政权,有的直接被商朝灭亡了,那就纳入直属管辖;有的太强大了灭不了,有的隔得太远了灭不了,又有的存在某些特殊作用灭不了,那就给他们封个什么王侯,只要不跟自己作对、听话点就行。
这就是分封制的雏形,周人之前西伯侯这个称号就是这样来的。
(商后母戊鼎)
所以当商朝灭亡以后,周朝继续用分封制,那实在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至于郡县制?完全没想过。
另一方面,周人当初能够成功推翻商朝,和他们自身的强大实力肯定有很大的关系,但更重要的,还在于周人当初联合了他们能够联合的所有其他力量。
其中,有的是本来附属于商朝的,有的是商朝内部的反纣王力量,还有的是跟周人关系好的。
这下把商朝灭亡了,这些周人的盟友肯定想多捞点好处。
而根据以往商朝时候的惯例来看,要求封个王侯,确实是不过分。
(姬发剧照)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算周人突发奇想,说要不要试试郡县制,恐怕第一个不答应的就是这些盟友,马上就又会掀起一场血雨腥风,这显然是新生的周朝无法承担的代价。
因此,无论是对周人还是对听从周人领导的那些人来说,分封制都是一件必须的事。
(周朝诸侯)
二、封国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
虽然在春秋战国的几百年间,相继出现了秦、晋、楚、齐等国土面积较大的诸侯国,但事实上,在最开始的时候,这些诸侯国的领土确实没这么扩张。
换句话说,在最开始分封的时候,恐怕不管是周王室还是这些诸侯国自己,都没有想到过自己竟然能够一天这么强大。
在刚刚消灭商朝的时候,周人自己的基本盘在关中地区,也就是现在的陕西那边,商朝的主要统治区域却在河南那边,这导致周人其实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消化商朝的这些土地。
(周朝)
另外,此时还有不少仍然支持商朝的政权和不愿意听从任何人的蛮夷政权,周朝内部还非常不恰当地发生了三监之乱——本来三个应该监督殷商遗民不要造反的诸侯,自己却抢先造起反来了。
因此,用危机四伏这个词来形容周朝这个时候的处境,是一点不为过。
而把大量宗室子弟或者功臣,分封到全国各地,给予他们一些资源和权利,让他们自己去开疆扩土,然后再反哺给周王朝一些利益,就成了解决周王朝在建立之初,又实力不足、又想要对外扩张的办法。
(西周分封制示意图)
说白了,只有分封制才能解决当时周朝面临的困境。
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姜太公分封的齐国和周公旦分封的鲁国。
在姜太公才到达齐国的时候,真正受他统治的也就营丘这个地方,后来因为他带头尊重当地风俗、团结当地民族,齐国这才慢慢扩张起来,而且也为后面成为大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姜太公)
在周公旦的长子到达鲁国的时候,因为当地的反叛势力尤其多,打了一波又来一波,导致即便过了好些年,鲁国的实际统治范围也还是只在曲阜一带,扩张速度和规模肯定就和齐国比不了了。
但无论这些诸侯国是采取的什么样的政策或者制度,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它们不是一开始就是大国。
相反,它们是随着时间的发展,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之后,才成为后来我们熟悉的大国。
(战国七雄)
三、分封制的弊端,周朝的悲剧
就像刚刚说的,在最开始分封的时候,周王室哪里能想到这些诸侯国最后竟然能发展得这么厉害。
从正统性来看,周王室才应该是真正的天下共主;从军队实力来看,周王室的六军军队装备精良,战斗力也不可小觑;从地理位置来看,关中地区自然环境又好,又有地理上的战略屏障。
更何况,当时这么多诸侯国,就算偶尔要造反的,总该有些支持自己的吧?
(周王室)
因此,周王室完全没有担心自己会因为分封制而灭亡。
但事情后来就是这样发生了。
一方面,自从昭王南征不返之后,周王室的军事力量就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后来又碰到了一些不靠谱的君主,比如像周夷王、周厉王、周幽王,导致周王室的实力一降再降。
另一方面,由于诸侯国本身拥有极高的自治权,军事、经济、行政一把抓,这使他们可以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制定出针对性的政策。久而久之,国家当然能够发展起来。
再加上这些诸侯国就跟养蛊似的,彼此之间不断吞并,最后能活下来的那几个肯定是“巨无霸”一般的存在。
一方越来越强,一方越来越弱,最后的结果显而易见,周王室不断衰微,并最终走向灭亡。
(烽火戏诸侯)
而也正是伴随着周王朝的灭亡,新生的秦朝所带来的郡县制也登上历史舞台,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