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云】即时通信IM接入AI服务,高效构建智能聊天能力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1948年6月,徐向前率领刚成立的解放军第8纵队与阎锡山的“亲训师”以及“亲训炮兵团”在汾河滩上遭遇了。虽然阎锡山的这支王牌部队装备精良,但在这一场硬碰硬的较量中却根本不堪一击,8纵只用了两个小时就全歼了这支部队,只有少将师长陈震东带伤侥幸逃脱了出去。

阎锡山得到这个消息,差点晕倒在地,口中连连痛苦叹息:“我阎百川白活了65岁,让这个邻村的乡亲后辈整得好苦。”

阎锡山所说的“邻村的乡亲后辈”指的正是徐向前。

此时的徐向前,47岁,他的老家五台县永安村与阎锡山的老家五台县河边村,仅一河之隔,相距不过十余里。阎锡山大概没有想到,动摇和摧毁其统治的会是两个后辈乡亲,徐向前是一个,另一个是薄一波。薄一波的老家蒋村,距离河边村同样不过十来里地。

让阎锡山感到更加痛苦的是,“亲训师”被全歼,只是他“叫苦连天”的开始。在徐向前的指挥下,解放军如同出鞘的利剑,紧接着又在晋中一举击溃了晋绥军主力赵承绶部。

历时一个多月的晋中战役结束后,阎锡山的十万大军被消灭,三十一名高级将领被击毙或俘虏,晋中十四座县城被解放,太原成为一座孤城。这意味着阎锡山所能控制的区域,只剩下南北约60公里,东西约50公里的一块很小的区域。

这一系列的胜利,让运筹帷幄的毛泽东兴奋不已,在确定夺取全国胜利战略任务的“九月会议”上,毛泽东打断徐向前的汇报,激动地问:“你们还不到六万人,一个月消灭阎锡山十万,单是正规军就搞掉他八个整旅,你说一说,你们那个晋中战役是怎么打的?”

当时,晋中战役的大胜,除了歼灭阎锡山的十万主力,还有一点也是格外重要的,那就是将太原的战略地位凸显了出来。

中共中央进驻西柏坡之后,与太原的距离不过200多公里。从战略态势上讲,太原不克则山西不稳,山西不稳则直接威胁到中共中央的安全。

阎锡山老奸巨猾,当然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提出了一个“以城复省,以省复国”的战略幻想。

受到这一战略幻想的鼓动,临汾攻坚战时,阎锡山就曾与傅作义合谋夹击石家庄,计划未能实现,5个月后,傅作义又企图以“援晋兵团”的名义偷袭西柏坡。关键时刻,幸亏中共秘密战线提前获取了情报,解放军严阵以待,傅作义闪击西柏坡的计划才胎死腹中。

另外,从解放全中国的大棋局上看,太原也极具战略意义。它是大西北的后方,只要太原还掌握在阎锡山手里,解放军进军大西北,就将受到严重牵制,始终有后顾之忧。

对西北坡而言,1948年6、7月间的太原,是战略攻取的问题;对南京蒋介石而言,此时的太原则是战略据守的问题,只要太原还在手里,西北的局面就不至于全面败死。

正因为此,1948年7月22日,蒋介石匆匆飞抵太原,与阎锡山深谈了四个小时。这是蒋介石一生中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太原。此时的蒋介石尽管已经被东北、山东战场搞得焦头烂额,但他还是向阎锡山许诺将尽最大力量救援太原,以确保这一战略要点。

蒋介石飞回南京后立即下令,拨给太原粮价款20万亿元,运费10万亿元,这笔巨款占到国民党政府当年7月总支出的五分之一。

在民国军阀中,阎锡山控制军队,有他一套独特的理论,他曾经讲过这样的话:“军官能力的军队,抵不住政治能力的军队;政治能力的军队,抵不住主义能力的军队。”

阎锡山据守太原,有着什么样的”主义“呢?

没有任何新意,但却异常地顽固。

为据守太原,1948年8月23日,阎锡山发出手令,战场倡议投降者杀,无命令后退者杀,主动放弃阵地者杀。

阎锡山“令出必行”,此后郝志中、肖利锋、姜啸林等数十名或丢失阵地,或作战不利的团营级军官均触到眉头,遭到就地枪决。

1948年下半年,眼见山西战局吃紧,北平一些山西籍军政人员奉劝阎锡山离开太原或走政治解决的道路,阎锡山严词拒绝后,为表示以身殉城的决心,特意让北平办事处为他空运一副棺材到太原城。

1948年10月,随着太原外围的要塞被陆续攻克,阎锡山的晋绥军被压缩到不到15公里的狭小地带,太原孤城已陷入环形包围圈。但是徐向前的部队,伤亡也比较大,只有未投入战斗的4个团完好无损。而这时候,阎锡山却得到了国民党中央军第83旅的增援,并且抢修了5个机场,打通了外援通道。

眼见迅速攻克太原已经不太可能,中共中央军委同意并决定调派华北野战军第2兵团杨得志部赶赴太原增援。

然而,就在一场恶战即将打响时,徐向前兵团却突然接到了中央军委要求缓攻太原的命令。

这一道命令,不是因为阎锡山难攻难啃,需要从长计议,而是中央军委在下一盘高明的大棋。

中央军委发出这一道命令的时间节点,是1948年11月中下旬,淮海战役刚刚拉开序幕,中央军委决定调派刚刚打赢辽沈战役的东北野战军,秘密入关发起平津战役。中央军委考虑到,如果此时攻打太原,很可能会使北平的傅作义集团感到孤立,进而弃城南逃,那样的话,吃掉傅作义集团就难了。

因此,缓攻太原,实则是战略举动,目的是将傅作义定在北平。

缓攻的命令传达下去后,整个太原前线部队随即转入了长达近五个月的围城休整阶段。这期间,徐向前的肋膜炎复发了,只好转移到离太原城30公里的峪壁村休养。

1949年3月28日,彭德怀在参加完七届二中全会返回西北途中特意来到峪壁村,一来看望因病没有到会的徐向前,二来准备在太原战役结束后带走第18兵团去参加解放大西南的作战。

见到彭德怀,徐向前颇有胸襟智慧地提议,请彭老总留在太原前线,参与指挥即将发起的太原战役。中央军委同意了这个一加一大于二的提议,只是为了保持指挥的连续性,作战命令和报告仍然沿用徐向前的名义签署。

在当时,缓攻太原,还有一步棋下得也是极其精彩,那就是在休整期间,全方位地开展喊话运动,政治瓦解晋绥军,甚至包括阎锡山本人。

薄一波在回忆录中曾有这样的记述:“解放战争全面爆发以前,我还写信给梁化之,意在通过梁化之做阎锡山的工作。阎锡山很伤感地对梁化之说:‘我已经作为蒋介石的部下,侍候蒋介石了,上了蒋介石的船,再退回来已经为时太晚了。’直到北平和平解放前后,我们根据中央指示精神,一直没有停止对阎锡山的争取工作。”

阎锡山奉行“在三个鸡蛋上跳舞”的生存哲学,蒋介石很清楚这一点。为了防备阎锡山在太原耍弄“和平伎俩”,成为另一个傅作义,蒋介石通过阎锡山的心腹贾景德给太原拍电报,转告他的意见,即太原从大局上已绝难再长久支撑,阎锡山和其他军政干部应尽快乘飞机撤往西安,晋绥军可由胡宗南派兵接应突围西渡。

回绝薄一波的“拉拢”,阎锡山将话说得很伤感;拒绝蒋介石的“好意”,阎锡山则把话说得十分悲壮。

在给各色人等的回电中,阎锡山先说,“不死守太原,等于形骸,有何用处!”接着又说,“山自以为老而无用,任一事结一局以了此生”,最后还说,“决死太原”,并且表现出视死如归的气魄:“昔日田横五百壮士壮烈牺牲。我们有五百基干,要誓死保卫太原。不成功,便成仁!”

这样的阎锡山,虚伪不虚伪,留到后面再评论不迟,但有一点可以讲,阎老西骨子里的执念是民国其他军阀没法比拟的,这让他在某些方面,既传统又可怕,并且不由地让人侧目。

其实,早在放话“决死太原”之前,阎锡山就已经在用他那可怕的“执念”在守城了。

抗战胜利太原光复后,阎锡山着重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狂修碉堡工事。他多次在军事会议上强调,太原周围30里以内要修筑10000个碉堡,并且公开宣称:“共产党凭人多,用的是波浪式冲锋的人海战术所以到处取胜,谁防不住这一手,谁就要失败。我一定要凭借碉堡群组成的据点工事,充分发挥火力,做到以铁弹换肉弹,来多少,就消灭他多少。”

然而,太原有再多的碉堡,也只能换来阎锡山的短暂叫嚣,却无法阻挡天下大势。

1949年1月31日,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率部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消息传到太原,人心浮动,尤其是有家属在北平的山西军政人员。

徐向前认为这是劝说阎锡山看清形势的一个契机,于是决定派人进太原城,充当说客。

起先,徐向前想派被俘的赵承绶去,此人是阎锡山一手提拔起来的,跟随了阎锡山多年,属于绝对的心腹。

但有人提出来说,阎锡山这个人很顽固,昔日心腹充当说客,当心他翻脸杀人。

为了赵承绶的安全,徐向前思量许久,最后决定改派阎锡山的老师,一位年近八旬的老秀才,带着徐向前的亲笔信,先进城试探。

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阎锡山非但不听昔日老师的劝告,反而连师生情谊也不顾,竟然将年近八旬的老师以”策动反叛“罪公开枪决了。

不光如此,面对太原城内人心不稳,阎锡山还特意向侍从医官室的一名德国医生请教,什么样的毒药能最快致人死命?

内容分享:
【腾讯云】ElasticSearch新用户特惠,快速实现日志分析、应用搜索,首购低至4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