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云】即时通信IM接入AI服务,高效构建智能聊天能力

央行原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再预测中国未来5年楼市,或再次准确!

各种信息的发布,给人一种房地产市场正在起飞的印象。

一是据钱江晚报报道显示,最近杭州房产中介圈内出现了全款收楼的现象,虽然收楼的价格比市场上低了七成左右,据当地中介介绍,虽然价格较低,但对于那些急需用钱的房东来说,确实有成交的案例。至于中介收房现象为何会死灰复燃,据说原因是杭州部分学区房有超预期回暖的迹象,数据是2023年最后两个月的成交量超过了1-10月的总和。

二是2023年深圳新入市楼盘达到178个,新增供应面积约580万平方米,环比2022年增长27%,其中还出现了4个全国热议的 "日成交记录"。所谓量在价先,在一些人看来,这是市场触底升温的信号。报告称,随着底部的到来,预计2024年将有180多个新盘入市。

第三,据诸葛找房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开年前两周,主要监测的10个城市二手房成交量环比分别增长36%和40%,成都、深圳、北京、上海、佛山等城市二手房活跃度呈现上升趋势。报告显示,新年伊始,多个城市二手房成交量呈现回暖特征。

但这是否意味着房地产市场即将起飞?整体而言,答案并不那么简单。只要仔细分析这 3 条信息,就能大致了解。

比如,杭州的房产中介凡是收购一套二手房,其收购价格是断裂的,这就存在一个井底之蛙的疑问,因为,一般情况下,市场报价为成交价,一般留5%-10%应该是不够的,这直接来个30%,这显然是一个较高的利润。另外,杭州一些房产中介历来有炒差价的传统,把房子拿到手后,经过装修,一旦收购成功,就可以很好地卖出去,这基本上是一门利润不断的生意。

而深圳,单看推盘数量不少,但实际去化同比也下降了8%,实际存量也印证了这一点,有机构算了一笔账,如果以全年月均去化量来计算,深圳新房存量要卖19个月以上,远高于10-12个月的供需平衡线。说白了,新房库存量持续增长,我们依然看不到市场趋势的改变。

至于二手房交易量的增长。其实,去年二手房成交量增长明显,增幅达 4%,但结果并不是市场继续下滑嘛。原因很简单,二手房成交量之所以高,主要要么是房东为了价格把成交量贡献给了一个又一个小区,没有最低只有更低,反正是要买的,购房者当然选择利润更高的二手房嘛。

因此,各位议员毋须大惊小怪,亦毋须听风就是雨。一切都显示,对于未来五年㆗国楼市的走向,前㆗央银行统计处处长盛松成的预测, 总有可能再次成为事实。

他经常预测房地产市场,事后看来,他是对的。现在想来,这并不奇怪,他曾是央行统计司司长,对所有数据肯定了如指掌,他推出的结论自然也就有了依据。比如,2019年底,他说未来半年到一年半,房价还会上涨。结果大家都看到了,2021 年上半年,房价果然一路飙升。此后,一直调整到现在,而他在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再次预测,主要有 3 个方面:

1.目前楼市出现回暖迹象,楼市逐渐企稳,销量和价格都在提升,长期来看市场将呈L型;2.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房地产业的调整将开始呈现下行趋势,整个过程需要4-5年时间;3.本轮房地产业的调整是时尚性的,不是周期性的。本轮房地产业调整是时髦的,不是周期性的,未来不可能通过房地产业大幅拉动经济增长。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他的话呢?

首先要注意的是,他谈到了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行业,因此我们不要仅仅从价格的角度来理解。他说,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复苏迹象,这与我们在文章前半部分看到的信息相吻合,尤其是新房价格,事实上已经出现了小幅回升,这被认为是市场稳定和复苏的一个明显特征。

但他也说,市场将长期呈 "L型",这与我们常说经济将长期呈 "L型 "是一个道理。过去每年经济增长保持10%以上的增速很多年,但到了一定阶段后,增速下行的趋势比较快,到了每年5-6%的增速时,L型的特征就比较明显了,就是跌了会再跌,但在5-6%这个顺序上还是要保持很长一段时间,未来几年大概也是这样。而我们的房地产市场也是一样,从2021年18亿平方米的销售高峰,到今年10-12亿平方米的销售,也会持续很多年,这就是 "L "型销售市场的含义。

其次,就房地产业的复苏而言,如果从 2021 年下半年开始算起,按照盛松成的说法,可能要等到 2025 年或 2026 年才能结束调整。他说的还是房地产业,而不是房价。事实上,万科创始人王石在 2023 年 11 月的观点与盛松成相似,也有专门的解释。

王石表示,根据日本的经验,房地产行业大概需要3-5年的时间来调整,这个调整主要是指房地产企业不断出现的债务地雷,以后还会有更多,虽然国家已经采取措施来摆脱这些东西,但还需要时间。其实很好理解这一点:物业公司的巨额债务是行业发展的障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或者是资金扶持优质物业公司,或者是重组兼并,或者是关闭,这一系列问题的消除都需要足够的时间。

最后,这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即国家在努力降低经济对房地产行业的依赖,既然连续调整了这么久,还要坚持 "房住不炒 "的原则,这是国家有意为之的。盛松成认为,房地产贷款余额从2023年二季度的23.1%下降到三季度的22.7%,让更多资源流向工业和服务业,这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老实说,对业界来说,未来不可能重现昔日的辉煌,业界会逐渐回复相容的 状态。

为什么说盛松成对未来楼市走向的看法是有道理的?房天下认为,原因有三:

首先是人口因素。这应该是最根本的因素,近五年来,我们的出生人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每年1600多万、1700多万的出生人口,下降到2022年的956万,2023年的数据还没有公布,但很多观点认为可能会低于2022年,一些幼儿园停办的信息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说到底,没有人就没有住房需求,出生人口下降也就意味着住房需求下降,楼市规模大概率会保持高位运行,市场蛋糕会逐渐变小。当然,出生人口的下降不应该是无止境的,一方面是国家正在采取鼓励生育的措施,另一方面,人口更替的自我修复机制也在发挥作用,楼市在一定时期内呈现 "L "型也一定是靠谱的。

其次,我们吸取了上世纪 90 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的教训,不会让房地产泡沫继续扩大,这也是国家调控房地产的原因。有人说,如果我们这一轮扶持房地产业的政策再早一点出台就好了,至少可以救得快一点。话虽如此,但你难道看不出国情吗?当然不能!如果想让房地产业在短期内复苏,绝对有办法,比如迅速放开一线城市的所有限购政策,让炒房客入市,让一线城市带动其他城市的楼市热度,但到目前为止,他们还没有这么做。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不希望房地产泡沫再次扩大,重蹈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的老路。必须共同保护房地产行业,使该行业的风险逐步消除,这在 4-5 年内应该是合理的。

第三,就房地产销售和价格而言,短期内触底的可能性比较大,或者说进一步下行的空间比较有限,部分城市可能会率先企稳回暖。这并不是说各方观点已逐渐趋同。

总体来看,2024年上半年市场基本还是以价换量。现在,从购房市场的信心、2023年底的成交量来看,市场信心已经恢复,尤其是部分底层购房者的心态,他们觉得市场差不多了,这种情绪会持续到2024年上半年,对楼市去库存是有用的。现在,业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市场会在下半年实现回暖,具体来说:

众所周知,从2021年下半年楼市调整至今,房企拿地节奏明显放缓,新开工面积大幅下降,这意味着在市场需求下降的同时,供应量也在快速下降,一旦市场回暖,库存下降较快,但新增供应量并不多,这将在未来1-2年的市场中体现出来。

此外,2023年底的土地市场已经在一些热点城市升温,如成都、杭州、西安等城市,包括此前较为低迷的郑州、武汉等土拍市场,也有一些溢价地块已经成交,说明已经有先知先觉的资本在运作。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政策,从一线城市开始在三个月内连续两次推出部分住房资格政策,可见国家推动房市短期稳定和升温的决心是非常坚定的,直白地说,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推出刚需住房上市就是为了稳定市场信心,让大家看到市场需求还在,有购房需求,买还是要买的,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一切都表明,尽管未来不可能继续重复昔日楼市的辉煌,但不能说这个行业将不复存在。我们的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继续被纳入新的房地产开发模式,拆迁还在继续,人们对更好居住条件的追求也一直存在,套用热播电视剧《繁花》中的一句热词就是 "人们对更好居住条件的追求一直存在":

"世界上唯一的土地就是明天"

换句话说,土地是你拥有的唯一值得付出和争取的东西。房屋不也是如此吗?毕竟,全国 70% 的家庭财富是房屋,96% 的人拥有自己的住房。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财富比例?自有率如此之高?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事后看来,它的存在是合理的,没有理由说它会改变。

内容分享:
【腾讯云】云服务器、云数据库、COS、CDN、短信等云产品特惠热卖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