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作者榜#
长久以来,关于"一汽"将即将投产的CA140(后来成为东风140卡车的原型)无偿转让给"二汽"的说法,在业界流传甚广。这一行为,被认为是"一汽"对"二汽"的慷慨援助,是"二汽"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但是,这种看似无私的支援,最终导致了"二汽"在卡车领域的崛起,甚至超越了"一汽"。这一变化,不仅让"一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还导致其标志性产品解放卡车的生产受到影响。
许多人将这一事件比喻为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在"二汽"面临最大困难时,"一汽"伸出援手,将CA140车型转交给"二汽"。借助这一车型,"二汽"生产出的EQ140卡车取得了巨大成功。仅在首年,就生产了超过3000辆,帮助"二汽"扭亏为盈。后来,这款车型还在越南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功臣车。
然而,这个广为人知的说法,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
实际上,"一汽"虽然早在1960年代就完成了CA140的设计,但自身并没有足够的资源和设备去生产这一车型。最终,"一汽"将CA140项目像处理无用之物一般转交给了"二汽"。
对此,有人可能会质疑,为何可以肯定这就是事实?这一判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来自原"一汽"总设计师刘经传先生的亲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刘先生明确表示,"一汽"当时并没有生产CA140的计划。他的原话是:“解放CA140做了又否,否了又做。因为没投资,生产也没条件。这些工作就一轮一轮地做,反反复复地做,其实都是做虚功,解放也一直没换型。二汽东风140投产后,解放越来越落后。东风140原型车就是解放CA140,他们拿去后做了改进,在市场上卖得很火。1966年,换型工作全都被迫中止。”
刘经传先生的话揭示了一个事实:CA140的设计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完成,但"一汽"一直未能投产,到了1966年,甚至完全停止了新型号卡车的研发。
原"一汽"总设计师刘经传先生在回忆中提及了一个关键事件。在"二汽"的东风140卡车大放异彩之后,"一汽"也以CA140为原型设计生产了CA15型卡车。然而,刘先生有些无奈地说:“后来听一位国家领导人说:‘解放一直不换型……一汽也不争气。’一汽其实挺冤枉的。我们做过很多换型准备,也对很多地方做了改进,如从CA140改为CA15,加大发动机马力,载重吨位从4吨改为5吨……设计处大概做了1000多项改进建议,但还是赶不上东风。”
那么,为什么同样的CA140在"二汽"手里能够大放光芒,而在"一汽"却默默无闻呢?
陈祖涛先生,"一汽"的第一位员工,全程参与了"一汽"建设,是这个谜题的钥匙。他曾留学苏联的鲍曼学院,深知内情。他指出,“一汽”的技术其实源自1930年代的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通过苏联斯大林汽车厂传承而来。陈先生在2004年接受《人物》杂志专访时透露:“苏联汽车厂的很多设备都是从美国买来的,现在支援中国的建设,不能再从美国买,所以,他们供应给我们的设备都是自己设计制造的,其中有很多设备都是第一次制造,难度很大。”
由于种种原因,"一汽"的设备从1950年代末就再无更新,一直处于落后状态。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一汽"的设备已相当老化。
与此相反,"二汽"的成功,得益于其副厂长陈祖涛筹集的5000万美元外汇,用以从德国和日本引进先进设备,尤其是德国的自动锻压机生产线。这些先进的设备,让"二汽"在技术上迅速超越"一汽"。
"二汽"在技术上的另一个关键突破源自一次国际合作。CA140的发动机过热问题一直困扰着"二汽"。直到这一问题被反映到了高层领导那里,领导批示说:“我们自己解决不了,可以向国外有经验的公司咨询,请他们帮忙解决嘛。”随后,"二汽"的技术人员带着发动机前往英国,寻求里卡多公司的帮助。结果,这家国际著名的公司提出了有效的改进意见,迅速解决了发动机过热的问题。
总结起来就是:并不是因为"一汽"的设计团队不够优秀,而是"一汽"在生产设备上相比"二汽"显得过于落后。"二汽"不仅在设计上做出了创新,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这些设备让"二汽"能够高效地生产出质量更优的卡车。尽管"二汽"愿意无偿分享CA140发动机过热的解决方案给"一汽",但他们无法再拿出5000万美元帮助"一汽"购买新式的生产设备。
"一汽"之所以在卡车领域输给"二汽",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无偿提供了CA140的设计方案,更关键的是"二汽"拥有远比"一汽"更为先进的生产线。到了1970年代末,即使"一汽"与"二汽"都在生产老解放,但由于"二汽"设备的先进程度,他们生产的老解放在质量上无疑远超"一汽"。
对于这一段历史,大家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见解和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