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云】ElasticSearch新用户特惠,快速实现日志分析、应用搜索,首购低至4折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心理学家霍金斯曾将人类的各种情绪排了个序列,他发现让人最舒服的情绪状态其实并不是快乐,而是“开悟”

《金刚经》中也提到了这种至高的精神境界。

但古往今来,真正能“开悟”的人却寥寥无几。

所以,常常有人将这种境界和“修仙”的难度相提并论。

但在已经被关闭的天涯论坛上,曾经出现过一个神帖,居然道出了“开悟”的诀窍,还爆出了《金刚经》的秘密?

此人是何来头?他又说了什么?

心灵世界

人拼命地活在世界上,这到底是为什么?

相信这一问题,很多人或多或少地都有思考过,但你可能始终没法想出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答案。

没关系,关于这一问题,古今中外的专家学者,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都没有得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然而,这篇天涯神帖却宣称,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

在帖子的副标题下,作者赫然用“心灵不孤独”这五个大字作为自己的笔名,间接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他之所以用这个笔名,其实是为了回应莫言在东南亚演讲时候的说法。

在那次演讲中,莫言认为关于“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其实答案还是有迹可循的。

对于贫穷的人来说,财富就是人生的意义;

对于富有的人来说,快乐就是人生的意义。

不难看出,莫言的说法其实还是很有道理的,可神帖的作者却以为,莫言只是说了一半的真理,还有一半没有说出来。

那么,另一半的真理又是什么呢?

神贴作者以为,当人们满足物质、精神需求之后,就会开始追求心灵的满足。

一般来说,人们是把精神和心灵视为同一类的;

但在神帖作者这里,他却把精神和心灵分成了不同的层次

具体来说,精神需求在作者眼里,是像尊严、超越感这类的存在,而心灵需求就更加高级了,就是佛家所言的“真我”,一种“开悟”的状态。

精神需求的满足,是一种来得快,去得快的东西;

心灵需求的满足,却是持之以恒,长久甚至能达到永恒地步的,大概就是“心灵不孤独”的状态。

《金刚经》中也曾涉及这个“心灵不孤独”,也就是“开悟”的问题。

据《金刚经》描述,当一个人达到了“开悟”状态,他外表看上去是和普通人没有两样的,也是会有喜怒哀乐的。

但是这种喜怒哀乐的情绪仅限于表面,仅限于那一瞬间,实际上他的内心并不会真的产生“喜怒哀乐”。

换言之,他不会执着于“喜怒哀乐”。

神帖作者怕人听不懂,还专门举了张国荣的例子。

他说,张国荣在死前的时候,账户里还有三亿美金,名声也不差,几乎是香港顶流的存在。

可偏偏就是这么一个成功的人,却做了极端选择。

很多人至今无法理解,不懂他为什么这么做。

神帖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因为他心灵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他的心灵很焦虑,很空虚,始终都没法得到一种宁静,所以才会想要彻底逃脱。

当然,“心灵不孤独”认为人们没必要选择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原因很简单,他说想要达到心灵的满足其实不难。

心灵满足

既然心灵层面的满足如此重要,那么又有什么方式可以达成呢?

神帖作者“心灵不孤独”直言有三个简单的办法就可以让人去体验这个“开悟”的状态。

第一种方法就是静心。

具体来说,你可以通过去练瑜伽、冥想、打坐、禅修这些方法来让自己的心静下来。

虽然这些方法的名字都不大一样,但本质都是共通的,就是让自己的身体完全放松下来,去感受心灵的宁静。

一旦心灵变得宁静下来,就有可能去敲开那扇“开悟”的大门。

神帖作者的这番话,其实还是有些道理可言的。

因为,道家、佛教也都喜欢用静心的方法去开悟。

《金刚经》就以为,这个人的身心本来是合一的,但是由于肉身被外界事物所困扰,逐渐地与心产生了分离。

因而,就很有必要通过静心的方式重新来让身与心结合在一起。

或许你会说,我也知道要先静心呀,可是问题在于,静心太难了。

紧接着,神帖作者又提出了第二个办法:没办法静心没关系,你可以保持专注。

比如说,你可以专注于工作,专注于学习,专注于某项运动,甚至也可以专注某个游戏。

这种专注,必须达到什么境界呢?

神帖作者说,大概就是你在专注这件事情的时候,忘记了其他所有事情的存在。

一旦达到这个境界,就说明你已经迈进了心灵的门槛,马上就能体验到“开悟”的滋味了。

神帖作者甚至进一步说道,在现代社会,真正能够经常体验“开悟”状态的人,其实不是什么和尚、道士,而是程序员、咖啡师这些职业人员。

原因很简单,他们的工作本身就需要他们保持极高的专注,在这种极高的专注过程中,他们说不定已经体悟到了“开悟”,只不过自己不知道而已。

内容分享:
【腾讯云】网络产品专场特惠,流量包1分钱起,负载均衡7.3折起,最高可领299元NAT网关代金券,速来抢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