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怎么会有人,竟敢用日语与日军顶嘴,还能将他们赶跑?这位老人到底是什么来历?他又如何在一生中践行着博学多识与铮铮正气的精神,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成为一代学术宗师?
1、一个顶级学者的崛起之路
1890年,陈寅恪出生在湖南长沙。他的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北按察使,父亲陈三立是当时著名的“清末四公子”之一。所以,陈寅恪是个名门望族,现代意义上的“官二代”。
陈家祖孙三代,得天独厚的家学和社会环境,让他从小钻研经史,学习优秀。他与哥哥陈衡恪并称“二恪”,被许多长辈朋友寄予厚望,认为他们日后必将大有作为。
12岁时,陈寅恪赴日本留学。纵观中国近现代史,很多重要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蒋介石等,都先后留学日本,汲取东瀛文明的营养。陈寅恪也不例外,他在东京的巢鸭学校学习时,见识到了中日两国的巨大差距,这加深了他报效国家的决心。
在东京期间,陈寅恪勤奋好学,深受老师们的喜爱。一次,学校组织旅行,老师特地嘱咐其他同学要多关照陈寅恪的起居。许多老师都说,像陈寅恪这样的优秀学生实属难得,日后必将大有作为。
这也成为日后陈寅恪一生奋斗的动力,他时常自问:我身上担负了多少人的期望?这些人希望我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要如何去完成老一辈的嘱托,来报答他们的知遇之恩?
这种责任感与愧对之心,是支撑陈寅恪不断自我超越的原动力。
从日本毕业归国后,陈寅恪考入了著名的复旦公学。这所学校汇聚了一大批优秀学子,陈寅恪也在这里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复旦公学期间是陈寅恪人生的第一个高峰,他博览群书,对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了如指掌。很快,“活字典”的美称在校园里传开——有什么疑问,只需询问陈寅恪,立刻就能得到满意的解答。
同期的许多学子如吴宓、罗家伦等,都对陈寅恪的惊人天赋与修养推崇备至。陈寅恪的老师们更是寄予厚望,认为复旦有此等英才,前途不可限量。
从复旦毕业后,陈寅恪继续深造,先后留学英国剑桥大学、德国柏林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瑞士日内瓦高等研究院等顶尖院校。10多年的留学生活,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学术资本,奠定了赫赫学术地位的基石。
最关键的是,在西方世界的待遇,让陈寅恪深刻认识到了中华民族的危机。当年的辛亥革命尚未给国人带来真正的解放,列强的阴影依然笼罩在东方这片热土之上。这更坚定了陈寅恪日后回国报效的决心。
2、回国报效,一展学术雄风
1922年,陈寅恪32岁时正值壮年。结束长达10年的求学生涯后,他毅然回国,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传播西学,启迪后学。
1925年,陈寅恪受聘清华,与王国维等博雅学者合称“四大国学大师”,人生进入第二个高峰。他在清华非常受学生欢迎,每逢开课必是一片红海。学生们争相挤在教室,连过道里都坐满了人。朱自清等老师也经常旁听陈寅恪的课。
陈寅恪教学严谨,但不擅长照本宣科。他更愿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主张读书识字要明其义,会读会想才是真才实学。
许多学生听完陈寅恪的课都大受鼓舞,激起了探索人生与世界奥秘的浓厚兴趣。 陈寅恪鼓励学生多读原典和研究著作。
对他来说,真正的人才不应该“注水摊大”,而要实实在在地掌握知识内涵,做到知之深而不知之广。这正是陈寅恪自己多年潜心著书的写照。
然而,就在陈寅恪学术生涯如日中天之时,国难却再次降临。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很快攻陷北平,开始疯狂搜捕中国文人,软禁威逼他们为日军效力。
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时年已高,日军先后多次前来劝降,希望利用陈三立的影响力拉拢民心。然而这位85岁的老人家誓死不从,5天后便忧国忧民而亡。
父亲的离世让陈寅恪悲痛欲绝。此时此刻,他才真正意识到,中华民族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带领家人南下逃难。在蒋介石的帮助下,陈氏一家从香港准备转道前往英国避难。
然而好景不长。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也被日军占领。原本宁静的生活瞬间天翻地覆,陈寅恪及家人只能继续在香港滞留,忍受日军的冷眼与凌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