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云】腾讯云图,像PPT一样简单的数据可视化工具。5元搞定数据可视化,模板丰富,拖拖拽拽就能做出好看的可视化大屏。

文/阿良

电影《我本是高山》也算是创下内娱新纪录了,还没正式上映,口碑就有全面崩盘的趋势。其中一个争议焦点就是,现实中父亲酗酒家暴,影片里变成了母亲酗酒家暴。

很多网友认为这一改编有悖真实,出现的概率不亚于火星撞地球,让人无法信服,甚至有个别网友质疑该片“削弱女性力量、污名化女性”,呼吁要抵制。

【一】对争议点的各方回应

基于这个改编点,该片在未正式上映前就引来了群嘲。但让阿良没想到的是,网友们的声音高,编剧的声音更高。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声,编剧连用15个感叹号怒斥唱反调的网友,说他们是卑鄙的人,是卑微的懦夫。在她看来,把酗酒对象改成母亲,是为了突出拯救女性的使命感,可以拯救三代女性。

但在网友们看来,编剧所说的“拯救女性”,就是把一个没有问题的女性角色,变成一个坏女人,让张桂梅校长去拯救她。

这个改编点,怎么看都是荒唐的。张桂梅校长本来是说,女性接受教育,可以改变三代人,突出的是教育对女性的重要性,而不是编剧所表达的戴着高帽去做救赎。

编剧一看豆瓣杠不过,干脆又搬到微博上,直接上大号对线,言辞锋利回怼网友,甚至爆起了粗口,“你奶奶我生来就是高山”。

电影名叫《我本是高山》,套用了华坪女高的誓词,也是张桂梅校长、教师和学生们的人生箴言。可这句话现在却被编剧偷过去,把自己当成了高山,把这些真正以身为山的女性们当成了她脚下的沙砾。

编剧是不是高山,阿良不知道,但这个回应太激烈、太不舒服。任何一部作品,只要问世,世人都有评判的权利,即便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也不是每个网友都喜欢。但《我本是高山》的编剧,没有正确阐述自己的立意,倒像是发疯文学的践行者,那不就代表编剧自己心虚吗?

所以编剧的这一顿发疯输出,无疑加剧了舆论的发酵,使得六公主也不得不发声,第一句就指责《我本是高山》的编剧失态。接着,替电影主创方解释,说该片没有贬损女性、消费女性、物化女性的意思。

针对网上质疑最多的“酗酒家暴的母亲”的改编,六公主认为是有人在“断章取义”、“以偏概全”。这个角色的后续是,张桂梅校长不仅拯救了这个家庭的女儿,而且还拯救了这位母亲,让她也在华坪女高开启了新的人生,并强调绝不接受“那些丧失良心的杂音”。

这种拉偏架的方式,网友们自然不买账,六公主的发言看似伟光正,却并不接地气,“好评可以,差评就是别有用心?”

经过这么一次力挺,六公主已然被降位,成了“老六”。

11月20日,在《我本是高山》的路演现场,一位男网友问到了关于“酗酒母亲”的问题,大概意思如下:目前网上关于这部影片,有很多争议,我想问的是,电影里有个家暴及酗酒的母亲,这个片段是真实案例改编的,那么原型是什么样的?如果不是,那么为什么设置这个片段?

导演回应称:就我们在当地去走乡串寨,我们的实地的调研,我们看到的情况,在那样的一个山区,类似的情况很多,甚至有远比画面里呈现的更不堪的情况。

11月21日,海清对该争议也做了回应,她表示,前期采风阶段,在当地确实看到过很多类似的情况,“我们选择了母亲的这样一个形象,更重要的是她本身就是一个受害者,其实想表达的不仅是对孩子的救赎,也是对母亲的一种救赎。”

对导演与海清的回应,有不少网友不买账,表示自己在农村长大,完全没有听说过有哪家女性酗酒的,即便是在大城市都不多,更何况是信息闭塞、资源不发达的农村,女性酗酒几乎没有见过,反倒是有很多男性喜欢喝大酒的。

甚至有网友表示,导演与海清说的山区是“魔幻山区”。本来日子就苦,农村妇女承担的就多,家里开销紧,大多数女性真的不会花钱去买酒喝。再者,农村妇女每天的活多了去,养孩子、种地、喂猪鸡鸭,忙得团团转,哪有条件与时间顿顿喝酒?

对一些“自家酿酒,不用花钱”的话,更是吐槽无语。酿酒很费粮食的,三斤粮食能出一斤白酒就不错了,贫困山区虽然现在饿不到人,但多余粮食肯定要卖钱呀,增加家庭收入。还有,自酿酒很考验工艺的,酒没酿出来,白白浪费粮食肯定是不被允许发生的。

而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有家暴、酗酒、烂赌、游手好闲的丈夫,农村女性大概只有2种结局。

其一,改嫁、另寻出路。农村妇女但凡有一点活头,都不会抛家弃子的。可如果她们不逃离的话,等待她们的下场,就是无止境的受苦受累与家暴。所以逃离、改嫁是一条好出路。

其二,看不到活得希望,直接轻生。退一步讲,如果农村妇女会酗酒,那就说明她对这个世界不在乎了,活得很痛苦。而现实是,她绝对不会喝酒的,而是选择农药。

【二】别让争议伤了张桂梅校长

也是在近日,《我本是高山》在云南丽江华坪县搞了点映场,张桂梅带领部分女高学生前往观看,并带领她们朗诵了誓词,一起深情歌唱《红梅赞》。

影片映后互动环节,三个原型人物接受了采访,分别是任职17年的教育局长;华坪女高建校时,跟张桂梅校长一个办公室、面对面坐了4年的办公室主任;第一届女高学生、又回到学校任教的女老师。

三位原型人物对该片做出了评价,也讲了一些实际情况,并且直言,张桂梅校长形象与现实不符。

原型局长说,电影很好了,但是100多分钟的影片不能苛求,实际上张老师遇到的困难大得多。最后他直言:我非常敬重张老师,从来没有吼过张老师,张老师也从来没有吼过我。

原型主任回忆了他和张老师骑着两轮摩托、爬悬崖去家访的经历,他最后说,听说电视剧也在拍,祝愿电视剧有足够的篇幅、空间和时间展示张老师和女高的故事,还有非常精彩的故事可以挖掘出来。

原型女老师说起了当时女高没建好,还要去隔壁学校借厕所的往事。最后她说,张老师对我很好,没有(像电影中)那样。

而在另一部纪录片里,也确实如这位女老师所说,“实际上真的在我教书六年里,(张桂梅老师) 她没有严厉地责备过我,她只用轻轻地对我说一句,你教的那个班要好好弄啊。”

值得注意的是,出席了点映场的张桂梅校长,看完影片后沉默不语。主持人两次邀请她发言,都被拒绝,最后只是勉强起身,和一位观影女生拥抱了一下。

很快,就有网友反馈,广州番禺区一影院,把《我本是高山》的两场点映临时取消了。这位网友称自己为了观看该片,特别跑了几十公里,但没想到,影院方却单方面撤档了。

其实,不仅是这一家影院取消了点映,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广州、上海,北京等超一线城市的点映场,也全部被取消。

而对于这个情况,某影院一工作人员表示《我本是高山》取消点映,并非影院方问题,而是电影的密钥没有了,所以无法播放。至于什么时候能播,目前接到的通知是:11月24日,该片正式上映是正常的。

有网友猜测,或许是见到了舆论如此高涨,《我本是高山》片方赶紧叫停了点映,毕竟再继续点映,很可能会影响到该片的顺利上映。

阿良认为,电影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它还承载着文化、教育和社会责任。当选择以张桂梅校长这样有顶级影响力的人物、作为电影的主角时,就承担了向公众传递真实、正面信息的责任。

编剧在对人物原型进行创作时,可以有对艺术的不同理解,可以对剧情进行二次加工,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如果电影完全照搬张桂梅校长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完全模仿现实中人物的原型,可能并没有那么大的戏剧冲突,在剧情上并不一定适合用电影的方式展示。

但不管如何改编,都应该是建立在真实情况的基础上,而不是胡编乱造,否则就别说是改编自真实事迹。说到这,一下就想起六老师的那句话: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

而同样是根据现实人物改编、讲述黄文秀事迹的《大山的女儿》就广受好评,豆瓣评分9.3,电影主创团队不该指责网友的批评声,更应反省自己,做错了哪里才惹得众怒。

实际上,《我本是高山》并非第一部被质疑有“削弱女性力量、污名化女性”的影片。比如,根据抗疫真实事件改编的《最美逆行者》中,被无视的参与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建设的大量女性工人;电视剧《狂飙》中,安欣的原型有任长霞的身影;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神父的原型传教士为魏特琳……这些看似无关痛痒的改动,却折射出对女性力量的忽视和抹杀。

带领深山女孩走出大山的张桂梅校长,疫情期间奔走在一线的医护、后勤工作人员,每一个勤恳奔走在各行各业的女性,都在展现“她”的力量,并要求得到应有的重视。

现实中,张桂梅是一座高山,值得每一个人去仰视,去尊重。而《我本是高山》却存在好几处魔改剧情,这让不了解张桂梅校长与华坪女高的小部分网友,倘若只在电影中看到如此形象的张桂梅校长与尽职尽责的其他女老师们,就会生出极为不好的印象。

所以才有官微特意发声呼吁,希望这些争议不要误伤到现实生活中的张桂梅校长。毕竟,如果因为一部电影,从而伤害到了张桂梅校长,那它真的要被钉在耻辱柱上了。

【三】电影能如期上映吗

讲真,海清为了演好张桂梅校长,也确实下了一番苦功夫。她来到华坪女高,与张桂梅校长同吃同住同感受,一度逼真到学生都差点分不出来。

就算是块包在手指上的破膏药皮,她也会仔细检查道具真实与否,不行就让道具人员立马换,不允许有一丝的违和感。带小姑娘排戏的时候也很认真,没有架子。

如此敬业与抠细节,也就不奇怪在首映会现场、有个女网友会这样评价海清,“你让我看到女性可以有很多种可能,你是高山,也可以是溪流。”

如果不是剧情涉嫌魔改,海清一定能靠《我本是高山》走向更高的山峰,说不定还能勇夺各类奖项的最佳女主角。只可惜,女性议题这碗饭好端不好吃,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

现下,《我本是高山》点映之后,质疑声音如此多,片方会对内容进行删改吗?这一切还真的不好说。

如果有时间,在等影片正式上映的这段空闲,阿良也推荐你去看纪录片《你好,张桂梅》,可以了解一个更真实的张桂梅校长。

内容分享:
【腾讯云】Lighthouse助力跨境电商业务扬帆出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