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云】云服务器、云数据库、COS、CDN、短信等云产品特惠热卖中

文|商小树

出品|华祥名财经社

作为深耕行业多年的电动车玩家,创牌于1997年的绿源电动车显然成了失意者。

2022年,绿源电动车以242.46万辆的年销量,远远落后于两大豪强(雅迪和爱玛)。在市场份额被新旧势力不断蚕食的背后,绿源电动车如今还面临着产品质量投诉频发、盈利能力下滑,以及发展遭遇瓶颈等问题。

正如绿源电动车的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执行董事倪捷展望上市后的发展时所言:上市远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在今年十月份,绿源成功圆梦上市以后,这家老牌厂商是否还能借着资本市场的东风打出一场“翻身仗”,一举一动高度牵动着业界的目光。

1

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发展之后,电动两轮车正成为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短途出行工具,数据显示,据统计,2022年我国电动两轮车的销量为6070万辆,社会保有量3.5亿辆。也就是说,平均每4个人就拥有1辆电动两轮车。

作为公认的“大市场”,两轮电动车行业的发展潜力有目共睹。受新国标影响,2022年、2023年为两轮电动车密集置换期。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国内电动自行车市场将会迎来爆发式增长,未来5年内预计会突破千亿元。

不过,有人欢喜有人忧,随着电动车新国标带来的红利逐渐见顶,以及疫情错峰出行的需求回落,两轮电动车重新回到“红海市场”的本质,在空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下,行业份额进一步向头部选手集中,而受制于严格的准入与溯源管理,腰部和后排选手要么被迫退出市场,要么只能瓜分到极小一块“蛋糕”。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雅迪和爱玛的两轮电动车销量最高,分别售出1401万辆和1051万辆电动自行车,两家企业合计占据了43.2%的市场份额。①

在技术和商业模式变更、消费群体年轻化等因素的冲击下,中国两轮车市场正迎来新一轮洗牌与整合阶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不少“老资格”品牌由于未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如今面临着严峻挑战。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电动两轮车行业如今已经几近进入存量博弈的“下半场”。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约有100家电动两轮车制造商,前九大制造商占市场份额约80.8%。②在告别“跑马圈地”式的价格战和无序竞争之后,两轮电动车的品牌升级大战才刚刚打响,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难度甚至大于之前。

作为最早一批进入中国内地电动两轮车行业的企业之一,比人们熟知的已上市雅迪、爱玛、新日、小牛等成立更早的绿源电动车,对于行业的“内卷”可以说是有着切肤之痛。

据公开资料显示,绿源电动车总部位于浙江金华,下辖三大智能制造基地,分别位于浙江、广西、山东。其收益来自于电动两轮车的销售(大致分为电动摩托车、电动轻型摩托车及电动自行车),以及电池、电动两轮车部件的销售。

据公司上市前发布的招股书信息显示,2023年前四个月,绿源集团实现销售收入达到16.51亿元,同比增长42.1%,录得净利润0.41亿元。而整个2022年,绿源电动车的总销售量达242.46万辆,位居行业第六位。

(数据来源于绿源集团控股招股说明书)

从销量上来看,绿源电动车虽然稳稳跻身于行业第二梯队,但对行业前二的雅迪、爱玛已经形成了较大的差距,前两者2022年销量分别超过1400万辆、1000万辆。相比之下,绿源的销量仅仅约等于雅迪、爱玛十年前的水平。对比之下,作为行业巨头的雅迪,2020年就官宣其产销售量突破1000万台,市场占有率超20%,渠道覆盖率居行业首位。

众所周知,两轮电动车产品的一大特点是非常依赖线下渠道,即便是在互联网、新零售高速发展的当下,两轮电动车的消费粘性依旧需要依附于其终端门店得以呈现,在此背景下,如何持续下沉渠道广开门店,加强对终端的掌控力,已经成为品牌做大做强背后的关键因素。

不过,在“渠道为王”的市场主流逻辑面前,早先进入市场的绿源电动车并没有抓住时机完善自身的布局。去年年底,绿源在中国内地共有1314家经销商,开设了1.14万家零售门店,但相比较来看,雅迪、爱玛等头部选手均超过2.5万家,是绿源的2倍以上。

好在,近年来通过不断扩张产能、拓展销售网点布局,绿源电动车算是勉强乘上了电动车“新国标”政策带来的东风。2020年-2022年,绿源集团的收入由23.78亿元增长至47.8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41.8%,净利润则由4029.3万元提升至1.18亿元,2023年前四月的收入和净利润也取得显著增长。③

02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激烈的行业竞争态势下,为了保住品牌所占的市场份额,并努力提高销售业绩以满足上市要求,绿源电动车“被动追赶”式的表现已经颇为吃力,甚至不得已采取行业通用的“以价换量”手段,这就必然压缩其盈利空间,甚至步入“要利润”还是“要份额”的尴尬境地。

举例来看,招股书数据显示,2020-2022年,绿源的流动负债净额分别达到8140万元、2.34亿元、1717万元。同时期,绿源集团的毛利率分别为11.2%、9.9%及10.7%,净利率分别为1.7%、1.7%及2.5%。④

业内人士认为,在产品总体定价不高的状况下,绿源的毛利率在多数时间内落后于雅迪、小牛等直接竞争对手,足以映证其品牌溢价能力的不足。

虽然绿源一直宣称“以技术立家,自主发明专利数量业内第一”,但从财报来看,绿源电动车的研发投入在业内也不占优势。数据显示,2020年到2022年,绿源集团研发投入金额分别为0.83亿元、0.96亿元和1.5亿元,只有同期销售及营销成本的一半左右,其中2022年绿源集团的研发费用约1.5亿,而雅迪和爱玛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1.06亿元和5.07亿元。⑤

雪上加霜的是,在这个本来已经“油水”日渐稀薄的行业,资本的搅局,让行业的竞争格局增添了一层变数。2016年5月,雅迪电动车登陆港交所;2017年4月,新日股份登陆上交所;2018年10月,小牛电动在纽约纳斯达克敲钟上市。面对这些“后起之秀”携资本之力快速发展壮大的局面,对于体量本就较小,又一向低调经营的绿源电动车而言,要想完成突围甚至赶超的难度可想而知。

在招股说明书里,绿源集团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的估算,过去五年,中国电动自行车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达17.1%,但行业增速将在未来五年大幅降低至4.6%。由此可见,此时上市的绿源集团可谓是错失了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行业“卷”出新高度的状况下,绿源急于登陆资本市场以缓解偿债压力,或许也只是权宜之计。在全面注册制实施,二级市场“僧多粥少”的大背景下,绿源电动车不得不与雅迪、爱玛、小牛等品牌在资本市场开辟“第二战场”,进入产能、销售渠道等下一阶段的比拼,其压力不言而喻。

3

一直以来,绿源都宣称以“技术为王”策略迎战竞争激烈且高度饱和的中国两轮电动车市场。在遍布于全国的大小门店内,绿源张贴了很醒目的宣传海报,并标明了“续航百公里,品质保6年”的标语。甚至在近年来,绿源还打出了“一部车骑十年”的响亮口号,以彰显其对产品品质和服务能力的自信。

“一部车能够骑十年,是说到消费者心坎里了。相信他们会选择自己满意又放心的产品。”绿源电动车创始人倪捷曾如此表示。

重视原创技术和自主创新本身并没有错,但问题在于,绿源是否真的以技术突破电动两轮车的价格战之困?作为潜心钻研技术,不断思考行业创新价值的“斗士”,行业老兵倪捷是否又能够真的向消费者兑现品牌的承诺?答案似乎仍然要打上一个不小的问号。

可以看到的是,近年来,绿源电动车因为质量问题而屡次被监管部门点名。例如,2023年5月26日至2023年6月30日,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进行了六批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公示,其中绿源电动车四次出现在不合格产品信息名单中。

2023年5月11日,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2022年流通领域电动自行车和汽车用制动器衬片质量安全省级监督抽查情况通报》,浙江绿源电动车有限公司生产的1款电动自行车抽检不合格,涉及车辆结构。

2023年7月7日,舟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舟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普陀分局2023年第二季度流通领域产品质量抽检情况通报》,浙江绿源电动车有限公司生产的1款电动自行车抽检不合格,涉及整车质量项目,表明车辆存在因质量过大而导致刹车距离增加的问题。

除了监管部门定期公布的抽检不合格数据外,绿源还因为产品质量问题多次被消费者投诉。黑猫投诉品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22日,以“绿源”为关键词搜索累计出现近千条相关结果,主要指向车辆故障、信息欺诈、售后服务态度差、电动自行车续航里程“缩水”等问题。

(截图来自于黑猫投诉官网)

此前,绿源创始人倪捷曾对外表态,希望绿源电动两轮车能够解决行业安全隐患,摆脱目前行业带有的“低端和易损”的形象。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绿源电动车距离实现这一目标还有不少的距离。

不过,绿源电动车在产品创新上也并非没有亮点。2019年,绿源推出液冷技术,该技术解决了电动车电机发热导致的续航衰退等行业难题,极大提升了电动车的耐用性,更由此拉开了两轮电动车从“易耗品”向“耐用品”迭代的序幕。作为绿源的核心研发成果,绿源液冷电机被视为电机行业的一次重大突破,为此绿源液冷电机也获得了8项国家专利和“科学技术进步奖”。在官网中绿源如此介绍,“2019年,绿源首创液冷电机技术,从根本上突破了电动车的使命寿命限制,液冷电动车横空出世。”

2023年,绿源推出全新一代液冷2.0系统,对电机、控制器、充电器核心三电进行“全面升级和寿命翻倍”。新一代液冷2.0系统包括搭载液冷科技和石墨烯散热涂层科技的液冷电机2.0、一体封装的石墨烯固态控制器、一体封装的固态充电器。行业“科技风”频吹的背景下,此举被外界视为绿源自身在技术及生态领域发力的又一次标志性动作。

不过从消费者的反应看来,已经推出多年的绿源液冷电动车并未展示出足够的说服力。在社交平台上,有不少消费者反映自己购买的液冷电动车出现了漏油的情况,更有甚者表示绿源的液冷电动车噱头大于实际,购买产品相当于是交“智商税”。

不可否认,任何一个行业来说,多数异军突起的企业都是专注于前沿技术和产品,从而以创新引领了行业迭代和消费风潮。不过对于消费者而言,褪去“高科技”的外衣之后,两轮电动车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代步工具,价格实惠、皮实耐造、续航扎实是消费者选购时考虑的基本因素。

而绿源电动车作为深谙行业生存法则的玩家,虽然同样致力于追逐智能化、网联化等行业趋势,但归根到底,绿源的创新终究还是需要回归产品本身的功能和实用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恪守产品质量安全的“底线”。在市场“高端局”的花式打法和概念炒作面前,消费者终究将越来越理性,在保证差异化定位的基础之上,立足质量根基的“长期主义”才是品牌能够收获长久生命力的关键。

诚然,在已经充分竞争的两轮电动车市场,在竞争惨烈的“红海”中开辟属于细分品类和产品的“蓝海”,本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强如多年来市场地位稳固的雅迪,爱玛,目前也在通过电摩、电单车等小品种“试水”以拓宽边界。不过,随着市场总体增长放缓,存量博弈态势可能会加剧,为避免产能过剩的困局,“出海”或许才是本土品牌们实现外延式发展,找到第二增长曲线的最佳路径。

绿源集团也曾对外表示,海外扩张是公司的长期目标之一。经过二十多年周密布局与国内外市场开拓,目前绿源产品已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海外销售仅占绿源收入的一小部分,2020年-2022年,绿源海外业务营收分别为3949.3万元、6325.2万元、7826.4 万元。

在出海方面,作为一个“后发者”,欠缺全球化运作经验和视野,其营销和渠道管理策略又过于谨慎的绿源是否又能够改变一贯的风格,不断在海外扩大其全球市场份额及品牌影响力,打造成为中国两轮电动车在全球市场的另一张新名片,依然会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注:

①2023.11.14,钛媒体APP,《全面迈向智能时代,两轮电动车谁会赢得下半场》

②2023.10.10,港湾商业观察,《绿源电动车突围困境:市场份额远不乐观,产品不合格再遭投诉频频》

③2023.9.26,香港财华社,《“战火”烧向资本市场!港股又迎小电驴玩家——绿源集团》

④2023.9.21,南方都市报,《绿源电动车通过上市聆讯,市占率4.2%,净利增长1.5倍》

⑤2023.11.9,消费者报道,《多次抽检不合格,质量问题层出不穷,绿源“一车骑十年”成空文?》

内容分享:
【腾讯云】视频通信爆款 9.9 元起, 提供电商、教育、社交娱乐等多行业多场景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最快 1 天布局火爆赛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