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中豪,最早追随毛主席上山的心腹爱将。由于他过早的牺牲,所以导致很多人对他不太了解,对“伍中豪”这个名字十分陌生。1949年,毛主席在接见各大野战军首长时,曾感慨道:“如果伍中豪、黄公略在的话,他们该有多高兴。”
伍中豪出生于1903年湖南耒阳县的一个小乡村,他读书刻苦,1920年中学毕业考入北平大学的文学院。在这个地方,他接受了新思想,走上了革命道路。在距离拿到大学文凭的前一年,他服从组织安排,回到家乡发展革命。
伍中豪是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的学员,各科成绩都十分优异,为人处事也很好,人缘极佳。时任黄埔总教官的何应钦,对他十分欣赏,曾公开说,伍中豪毕业可以跟自己混,做自己的副手。
对于这个能飞黄腾达的橄榄枝,伍中豪直接无视,毕业后就去了毛主席主持的讲习所工作。在此期间,他们两个湖南老乡,同住一屋,常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
后来秋收起义受挫,毛主席下令停止向长沙开进,率义军余部沿湘赣边界,向赣西地区转移,以保存仅剩的“火种”。敌人自然不会眼睁睁看着我们离开,于是他们开始了疯狂的围追堵截。
义军余部损失惨重,这时伍中豪站出来向毛主席建议:“时东时西,时分时合。”毛主席采纳后,很快就起效,使得我军转危为安。义军余部在三湾这个地方进行压缩改编,合成一个团,下辖两个营、一个特务连和团直属队;伍中豪是三营副营长。
在大汾战斗中,张子清、伍中豪指挥的三营,在突围时与主力失去联系,遂选择往桂东地区转移打游击。
不久,张子清、伍中豪率三营回山归建时,遇到敌军正猛攻刚被我军拿下的茶陵县成。茶陵守军快要支撑不住时,张子清、伍中豪率部及时赶到,从后面狠狠捅了敌军一刀子,顺利营救到被困城中的一营和特务连。
两军合兵一处后,力量是变大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作为伍中豪上级的团长、副团长、参谋长、营长,陈浩、徐恕、韩壮剑、黄子吉四人,都丧失了斗志,企图向敌军投降,而且还想拉着全团做投名状、晋身之阶。
部队本该向东,返回山上的根据地,结果却是一个劲地朝南冲。伍中豪感到十分奇怪,很快他偷偷抓陈浩等人派出去的信使,还搜出了叛徒们写下的投降信。
伍中豪怒不可遏带人质问陈浩等叛徒,双方爆发激烈争吵,部队也停止了行军。人证、物证俱在,陈浩等人还百般抵赖。不久,毛主席赶到,了解完情况后,他没有选择第一时间处理,而是选择了和稀泥、打马虎眼;因为他深知,眼下第一要紧事,是带部队脱离险境(后面有追兵,前方不远处还有敌军驻扎)。
陈浩等人以为糊弄过去了,结果部队一到安全地带,毛主席就立即召开会议,列举他们的罪行、公开他们的罪证,果断下令将这四个叛徒处决。有趣的是,这四人跟伍中豪一样,都是黄埔毕业的;陈浩还是黄埔一期生,结果栽在了伍中豪手里。
事后,毛主席也是后怕不已,若不是伍中豪机智,后果不堪设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