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气候也越来越不稳定,最近北方忽然从夏季进入“冬季”。大家纷纷将短袖换成棉服来御寒,晚上睡觉更是拿出了压箱底的棉被,那么古代的人们没有棉服、棉被是怎么度过寒冷的冬季的呢?
在宋朝之前的古代,尤其是普通的老百姓,根本负担不起购买棉被这样的保暖用品。事实上,在宋朝之前,中原地区并没有广泛种植棉花,直到北宋时期,才开始大规模的种植。
面对严寒的冬天,没有现代化的取暖设备,老百姓们不得不借助于当时条件有限的各种方式来御寒。百姓们会把花椒磨成粉末或颗粒涂抹在墙壁上。花椒泥涂在墙上不仅美化了墙面的外观,还能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
花椒中的辛辣成分能够驱寒,而墙体中的花椒味道也会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不过,花椒在当时是比较昂贵的材料,这种花椒涂墙的方式通常只有达官贵人才有可能享受得到。
据史书记载,早在西汉时期,贵族们就已经开始在皇宫和宅邸内涂抹花椒泥了。他们会用大量花椒制作成精细的花椒粉,掺入泥土搅拌均匀,涂抹在墙壁和房梁上。这样不仅能增强墙体的保温效果,花椒的香气也使气氛更加温馨,被称为“椒房”。
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花椒是奢侈的用品,他们只能想办法弄到木柴,磨刀霍霍地砍下树木,然后将它烧制成木炭。寒冷的冬夜,他们会将木炭放入炉中点燃,炉火的热量可以温暖冻僵的身体。
但砍伐树木在当时是被严禁的,许多穷人不得不冒着被官府处罚的危险才能获得取暖的燃料。据古籍记录,宋代时期,木材和木炭十分稀缺,价格高昂。穷人想砍伐树木取暖已经非常困难。
为此,一些地方政府只好开放限量砍柴,供百姓们取暖过冬。这成为老百姓们的一大苦难。
皮草制品也是古代百姓的重要御寒用品。他们会以兽皮制作保暖衣服和鞋子,也会用兽皮毛制作毯子用于取暖。不过,优质的皮草往往只有达官贵人才用得起,大多数老百姓的皮草御寒装备都比较简陋。
宋代普通百姓穿的皮衣多是粗制滥造,普遍补丁成片,既不保暖又不美观。而达官贵人则穿上精心制作的狐狸皮大衣、貂皮披肩,十分暖和洋气。这成为当时贫富悬殊的写照。
此外,老百姓们还会使用一种叫“汤婆子”的古代暖手宝。另外,也有一种可以握在手中的小型手炉,可以直接给手提供热量。据考证,汤婆子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开始流行,到了宋代更加普及,成为百姓家中的冬季必需品。
可以看出,在现代科技出现之前,老百姓们的过冬生活非常艰苦。他们想方设法利用那个时代条件有限的资源来保暖,这种顽强的生存智慧也值得我们学习。如今,我们已经拥有各种取暖设备,过上了较为温暖舒适的生活,更应珍惜现在的生活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