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康熙帝有36个儿子,其中参与争夺大清江山的“九子”,耳熟能详。然而除开这9人,还有一位不折不扣的“好皇子”——胤裪,不卑不亢,最终成为康熙诸子中最长寿的一位。
那么,这位淡泊名利、处变不惊的十二皇子,他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呢?
一个宫女的儿子
1685年冬,满清第二代皇帝康熙的宫中多了一个新生命——胤裪。他的生母是一位叫万琉哈氏的宫女,不过由于出身过于低微,胤裪出生后就被康熙交给了自己最信任的奶娘苏麻喇姑抚养。
万琉哈氏本是一位郎中的女儿,原本过着普通人家的日子,直到有一天被康熙皇帝临幸,才忽然进入了宫廷生活。她对宫廷的规矩和道行都不甚了解,自己不过是众多妃嫔中的一个,地位卑微。
然而以一个宫女和一个郎中的女儿的身份生下的孩子,注定是没有名分的。万琉哈氏心中也许万分伤感,但在皇权面前她无能为力,只能接受这个事实,将刚出生的孩子交给康熙抚养。
康熙将襁褓中的胤裪抱在怀里,看着这个无辜的生命,陷入了深思。这个孩子如果交给万琉哈氏抚养,恐怕会遭到其他妃嫔的刁难。
想来想去,康熙最后将这个儿子交给了自己最信任的奶娘苏麻喇姑抚养。苏麻喇姑曾侍奉过康熙的母亲孝庄皇后,受到皇后的喜爱和信赖。
在康熙心中,苏麻喇姑就像自己的母亲一样,是个智慧而贤能的女性。放心不下这个无名的孩子,康熙希望他能在苏麻喇姑的教导下成长。
淡泊名利的教导
“孩子,你虽为皇子,但要记住不可贪图权力。要坚持做好自己该做的,不要为虚名而纷争。”苏麻喇姑常以这样的话语告诫幼小的胤裪。
苏麻喇姑崇尚佛法,提倡淡泊名利。在她20年的教导下,胤裪渐渐养成了温和宁静的个性。他不像其他皇子那样殚精竭虑谋求权力,而是安于现状,尽心尽力办好自己的本分事。
“淡泊名利,然后心灵宁静。”苏麻喇姑用她柔和的声音对胤裪说道。她经常给胤裪讲一些佛法故事,告诉他权力终将是虚幻,追求名利只会招来烦恼。她希望胤裪能够远离纷争,找到生命的平静。
胤裪从小就受到苏麻喇姑的熏陶,他渐渐养成淡泊从容的个性。面对其他皇子的竞争,他不会激烈争夺,而是选择退居一旁,专心于自己的事业。他明白名利的虚妄,也看清了权力的残酷,所以他选择让位,不与兄弟争斗。
苏麻喇姑的教导让他明白,作为皇子的责任在于辅佐君主,而不是铲除兄弟夺取皇位。只要尽己所能,办好本分事,便是对祖国的最大贡献。
康熙也看在眼里,很欣赏胤裪这种为人。他常召胤裪出宫闲话家常,询问儿子的见解,也给予肯定和赞许。
治丧专家的诞生
1689年,康熙的生母孝惠章太后过世,胤裪奉命主持治丧事宜。他将一切安排妥帖,深得康熙赞赏。
这是胤裪第一次单独主持大事。孝惠章太后的丧事规模盛大,多少有些超出这个皇子的能力。然而胤裪沉着应对,处处考虑周全。送葬的轿车、仪仗、祭祀用品,所有细节他都精心组织,确保一切顺利。
丧期内,胤裪时刻注意康熙的心情。他知道皇帝对生母最是挂念,便在丧礼过程中细心伺候,尽量减轻康熙的哀伤。有时见康熙神色落寞,胤裪会走上前去细言逗留,让康熙分散注意力。
还有一次,胤裪发现康熙的鞋带松了,便毕恭毕敬地跪下来给他系鞋带,康熙被他的细心所感动。
一切结束后,康熙非常满意儿子的表现,赞他“有父之风”。胤裪谦逊地接受了皇帝的嘉奖。
这一次的丧仪让胤裪积累了宝贵经验。从此以后,胤裪成了皇室治丧事务的常客。每当有皇室成员过世,治丧的重任都落到他的肩上。不管是妃嫔、皇太后,还是亲王妃嫔,胤裪都能安排得万无一失。
渐渐地,“治丧高手”之名传开,无人不对胤裪的能力心悦诚服。1722年,康熙驾崩,胤裪又主持了这场盛大的皇家丧事,让所有人刮目相看。经历一次次丧仪的洗礼,胤裪已成长为一个娴熟的治丧专家。
平淡度过九子夺嫡
康熙一死,本已平静的宫廷为争夺大清江山陷入了漩涡。胤裪的几位兄长联合官员们,开始了著名的“九子夺嫡”。
四阿哥胤禛先发制人,联合重臣以太子不称为名废黜了大哥胤礽,自己则趁机夺位。八阿哥胤禩见状,急忙起兵反对。两方僵持不下,你争我夺,宫廷里兄弟阋墙,臣子结党,大清王朝一时间群龙无首。
九子夺嫡的消息如惊雷炸开,撼动了整个京城。朝堂上议论纷纷,都在猜测胤裪这号人物会加盟哪一方。
“十二阿哥治丧有方,若与四阿哥合作,必能一举拿下皇位。”
“不,我看他应该会加入八阿哥一方,毕竟八阿哥手握重兵,实力强大。”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胤裪丝毫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淡泊之道。其他皇子屡次拉拢,希望他加入自己一方,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