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国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其作品的思想深刻性和前瞻性而著称,但是这也注定了其作品的阅读难度,而其中又以《卡拉马佐夫兄弟》为最。
她说,阅读的过程有些痛苦,甚至期待快点读完,但读完之后却发现怎么也忘不了。
伟大作品之间的气息总是相通的。
读加缪的哲学随笔《反抗者》时,看见一篇分析伊凡的《拒绝得救》,勾起了以往读《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一点儿感受。
读完《卡拉马佐夫兄弟》已经有半年,阅读的过程有些痛苦,甚至期待快点读完快点读完!读完之后可以松口气了,却发现怎么也忘不了。
我在《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推荐语上写过一句话:
杀死父亲,
杀死过去的自己。- 救赎
当时我理解的是,每个男孩在潜意识中都有杀死父亲的冲动,中国人把“不肖”定义为“不像自己的父亲”,外国也有这样的观念。
卡拉马佐夫一家的血液中都流淌着一种卡拉马佐夫式的疯狂,兄弟三人都害怕自己变成父亲那样的人。米卡与父亲爱上同一个女人,为此父不父,子不子。
正因为如此,才引发了全书最大的杀父案件。伊凡是我最爱的人物,他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反抗者,在极高的位置审视他周围的一切。
他默认仆人斯涅尔加科夫(他的私生弟弟)杀死了父亲。而小儿子阿廖沙,我承认从来没有看透过他,他没有那么简单的善良和单纯。
陀翁原本还要再写阿廖沙怎样经历尘世浩劫得到个人救赎的故事,但他没有写完就与世长辞,留下一片空白给世人遐想。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最揪心的问题是:
“假设你自己要建筑一所人类命运的大厦,目的在于造福人类,给予他们和平和安谧,但是为这个目的,必须且免不了要残害一个小小的生物,比方一个用小拳头捶胸脯的孩子吧,你愿不愿意当这所房子的建筑师?”
令我惊讶的是伊凡的回答:“假若唯有孩子们的苦难才能补足为获得真理所必须受到的痛苦,我现在便断言这种真理不值得以此为代价。”
伊凡最惊人的呼声是——
即使我错了,
我的愤怒也将坚持下去- 固执
即使有真理,伊凡也拒绝它以牺牲无辜者为代价。“世界上的全部科学都顶不上孩子们的泪水”。我被他震撼到了,我仿佛看到了孤军奋战却怡然自得的堂吉诃德。
当伊凡战胜自己,承认自己反抗的矛盾,才是真正的剖析自己,当一个人决心坦白时,郁积着的一切,就会出乎意料地爆发。我感受得到伊凡的绝望和想要力挽狂澜的赤诚之心。
